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6 题号:8396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 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10-11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17]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跑步是人类重要的健身方式之一,也是最易实现的。大量研究表明跑步对身体是有益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适当且适度的慢跑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放松心情,促进大脑的思维。

跑步看似简单,有些人跑的很轻松、舒缓;而有些人跑的很笨拙、吃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跑步的姿势不同。以放松的身姿开始跑步,下颌微收,眼睛平视前方10米左右的距离,整个身体保持正直且微微前倾,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力。运用正确的摆臂幅度,如下图所示,蹬地助推身体向前,以脚后跟和脚中部并滚动脚掌落地,脚落地时要轻而有弹性。

较低的体重和体脂比例、纤细修长的四肢是长跑的先天优势。适当地减轻体重和体脂比例将有助于提高跑速,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目前认为男性长跑的最佳体脂比接近7.3%,女性约为=12.4%。

材料二

运动能力改善的关键是适应,只有从反复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进行长距离的训练是适应马拉松的关键,也是跑快的基础。如果从没有跑过马拉松赛,可以先考虑从10公里开始,建议用12到14个周的时间来训练,循序渐进,每周安排3至4次的跑步。

配速是英文pace的音译,表示通过单位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的计算是跑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而合理的配速通俗地说就是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跑步节奏。最适合的速度是由自己的身体条件决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业余选手跑马拉松,寻找挑战是好的,但还是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一般可以通过5公里或者10公里的测试,根据自身身体的反应来找到适合的速度。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3小时40分,你的身体必须适应平均每千米用时5分14秒。平时训练时,尤其是长距离跑时,要以配速为准,让身体适应这个速度下的能量供应,适应身体的疲劳程度。

马拉松运动中,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毅力和优良的耐力素质。机体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以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供能,但由于糖原储备有限,必须动员部分脂肪分解,如果脂肪越早供能,越有利于后半程保持肌糖原含量,维持相对高的跑速。一般耐力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在同样的强度下对脂肪的氧化利用率也越高,这样机体就会节省肌糖原的消耗,有助于延缓糖原的耗竭及预防低血糖。这也就是说,认清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运动时积极调整能源物质利用,从而最大化分配体能,合理完成比赛时供能。

充足的糖原储备和良好的水、电解质平衡是马拉松跑的物质基础。赛前维持肝糖原的理想状态,平静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选择含糖类丰富的水果。赛中合理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能量补剂等也有助于维持糖的供能,从而改善运动能力,进而跑的更快。

诚然,竞技体育,都会或多或少地给身体带来一些影响,何况马拉松这项极限挑战运动。但是,只要坚持合理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身体机能,完全可以抵御有可能带来的损害。而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身心方面的各项成长,将是今后生活中个人的宝贵财富。

(取材于石乃飞的文章《晒跑族:你真的跑对了么?》)

材料三

据数据统计,跑步者最常发生运动伤害的部位是背部和膝盖。背部疼痛一般来自腰椎下半部和尾骨,因为背部缺乏弹性。尤其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在城市坚硬的路面上跑步,或者在崎岖的山道跑步,都有可能引起背部受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疼痛是由腿部或下肢麻木引起,需要立即终止运动并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一旦形成病理,将难以治疗。膝盖受伤也大致如此。膝盖受伤后,关节内部就会开始肿胀或卡住。如果这种伤势在短期内快速成型,则需尽快去医院诊断。

人体站立时,膝盖与脚部的关系较为紧密,髋关节与脚部的关系则较为疏松。启跑时,四头肌群收缩,髌骨向侧面移动,在股骨沟内变形。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用于对抗拉力的股内侧肌并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很容易受伤。通常,大腿下部外侧疼痛有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失去弹性的结缔组织与髂胫束摩擦。如果疼痛不明显,可以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起到缓解效果。这类疼痛便是俗称的运动结膜炎。另外,足弓较低的跑者在跑步过程中会持续利用双脚特定部位的骨骼接触地面,极为严重者会反复拉扯周围韧带,这种情况下脚会持续的剧烈疼痛。切记,任何运动损伤都不要自行轻易诊断。

必须承认,无所谓胜利和失败,坚持的跑者给人们在精神上的冲击力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感受上的升华。盖博塞拉西曾说:“没有跑步,没有生活”。全世界的人都能从这句话感受到跑步带来的乐趣。换上短裤和跑鞋,挑选一条小径,找到以同样热情享受生命的运动同伴吧。

(取材于中国科普网《跑步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跑步过程中向前的摆臂幅度应该分别以胸线和腰线为基准较为合适。
B.对大多数人而言,提高奔跑能力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实现。
C.你的半程马拉松计划2小时跑完,那么身体需承受的配速约为每千米6分10秒。
D.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同等强度下,脂肪的氧化利用率和肌体糖原消耗成正比。
2.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足弓较低的人在跑步中都会利用双脚待定部位骨骼持续接触地面,引发脚剧烈疼痛。
B.膝盖受伤后,如果短期内形成了关节内部肿胀或者卡住,这种情况不用去医院诊断。
C.大腿下部外侧疼痛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不严重时可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缓解。
D.只要坚持到达终点的跑者一定令人尊敬,因为他们彰显竞技精神,带给人们内心震撼。
3.根据材料内容,业余马拉松选手在训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0-03-03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坦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客观上正造成书法社会交流功能的退化,带来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问题。“汉字书写危机”不容忽视。

“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写好汉字,让每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说

由教育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实施,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书画协会联合承办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于2015年启动,目标是用5年左右时间,培训全国中小学书法种子教师和省地县三级书法教研员约7000名,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摘编自张西流《化解“汉字书写危机”应从孩子抓起》)

材料二:

事实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是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就像当年毛笔和纸张取代了刻刀和木简一样。

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形成了独特的象形方块字。在手写汉字被逐渐淡忘的过程中,由汉字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史哲知识和信息,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模糊。学习手写汉字,不仅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由此衍生出的人生哲学。

不能简单地把书写退化现象完全归因于电脑的使用,汉字书写问题与计算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写字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人对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近年来人们对物质诉求过高,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读书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的减少带来了识字量的下降及提笔忘字几率的增加。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

(摘编自《提笔忘字,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

材料三: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逾八成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应当承认,新技术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是否吸收了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俄罗斯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大学文科里书法也是必修课。汉字是文化的根,是滋养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摘编自郭立场《不要让汉字沦落为“失落的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等现象,现在已经普遍存在,在中小学学生群体中显得更为严重
B.“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培训书法教师和教研员,并以此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
C.从技术层面来讲,手写汉字的功能逐渐被键盘取代难以逆转;从文化角度来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应该传承。
D.因为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所以电脑的输入对汉字手写有较大的冲击,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能够让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B.关于汉字书写危机原因的形成,人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尤其是关于电子设备的问题,有人认为它们可以造成书写危机,而有人的观点则与之不同。
C.学习手写汉字,不是在学习语言,而是在领悟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及其相关的人生哲学,因此说汉字书写方式不能改变其载体的实质。
D.“学习母语是权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学习和保护汉字也是在守护我们的文明。
3.如何解决汉字书写危机的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19-10-26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同学有较为明确的考研意向,仍在考虑的占20.2%。而根据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各种维度进行分类发现,这种近乎盲目的考研热几乎是不分年级、不分性别、不分学校层次的。

那么,是什么驱动着这么多大学生对考研趋之若鹜呢?

81%的同学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这是考研热出现的重要原因,背后折射出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麦可思研究院6月12日在京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基本保持稳定。

表面上看,“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与“多数大学生考虑读研”存在反差,实际上,其内在核心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谈到“该考研还是工作”时提到,“很多人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考研的。这句话就不客观了,不应该是找不到,而是不满意,或者说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

麦可思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主要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3%)和职业发展需要(49%)。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考研调查:七成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有明确的考研意愿》,2017年8月16日)

材料二

从年初以来,据周刊君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所高校着手清退研究生。按高校已经披露的数字初步核算,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临清退风险,实际进行研究生清退的高校数,以及遭清退处境的研究生数,相信远超周刊君的不完全统计。

这些研究生面临退学风险,有一个共同原因: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

按照《广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第二十条规定,研究生在校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硕士生最长不超过5年,博士生不超过7年。

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弹性学制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周刊君,因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过度地依赖行政拨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学的后勤没有社会化,延期研究生一多,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压力也大。

广州大学强调,对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不需要去拔高它,也不需要过分去渲染它,这只是很正常的一个管理规定的执行。

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势必要从严要求研究生,对延期学生进行清退。

不过,熊丙奇指出,从严要求研究生,不能仅仅只是清退延期学生。之所以延期,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导师不够重视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因此,从严要求研究生,更需要健全导师制。也就是说,导师不能再当甩手掌柜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新闻周刊:研究生大清退,十所高校已出手》,2019年3月22日)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图数馆》)

材料四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淘汰机制,对不合乎要求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是严格学风的表现。这能警示学生,督促其专心学业和科研,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学历贬值似乎已成普遍认知。在此背景下,如果不狠抓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无疑会加速学历贬值,影响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此前坊间流传着“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正说明了“严进宽出”现象的普遍性。

除了警示作用,对长期不毕业的学生进行裁汰,也在公平性上迈出重要一步。要知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每年的招生指标都是有限的。那些偏离研究生学习的学生,是现实版的“南郭先生”,他们长期占用着高校的教学资源,这对其他潜在入学者是不公平的。

高校清退研究生是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上的自我革新,对纠正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大有裨益。从目前来看,被清退的不合格研究生相对于庞大的基数而言,比例不算大,学校还是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容错空间,处置措施称得上是人性化。

当然,我们在为淘汰超学制研究生叫好的同时,也应反思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性问题。近年来,高校教育资源的丰富并没有跟上研究生扩招的步伐,有些高校甚至出现“本研倒挂"现象,造成教育资源被稀释。一定程度上,扩招会造成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很容易分散导师精力,进而影响学生毕业进度,拖长其毕业年限。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及早正视和解决。

(摘编自澎湃新闻《韩中锋:清退不合格研究生,“严进严出”当成常态》,2019年3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可见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出现考研热的重要背景。
B.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高且基本保持稳定,这表面上与考研热存在着反差,但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质量亟待提高的问题。
C.年初以来,已至少有10所高校的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临清退风险,但此数据只是不完全统计,实际的数据远超这一统计。
D.我国之所以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弹性学制,是因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过度依赖行政拨款,还有我国大学的后勤未能社会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延期的研究生进行清退,体现了高校对研究生的从严要求,其背景是教育部最近通知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
B.学生延期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不够重视,只要健全了导师制,就可避免延期的发生。
C.2007—2016年,中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10一2011年增长幅度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D.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清退不合乎要求的研究生,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高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高校清退不合格研究生的意义及影响。
2019-12-04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