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84379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一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浩然之气。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传世之作。一些书家结合道家阴阳二气探析书法神韵。如王羲之曾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指出:“书之气,必达乎道。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使其书法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因此,真正的习书者不只要在纸上磨,还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心中汇聚了百家思想,通达了古今之理,我们的行为举止便会增加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层面的艺术是以道为本、超出纯粹技术要求的艺术。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摘编自201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王树平《涵养字外功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能折射出书者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B.书法的字外功夫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与书者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
C.习书者须立本固基,当他德行兼备时,其书法技艺水平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D.习书者临摹名帖就是与名家神交的过程,让名家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卓然而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书家要加强字外功夫的涵养。
B.文章以虞世南、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为例,论述了其书法作品都折射出家国情怀。
C.文章以层进式结构展开,不仅论述了为什么要涵养字外功夫,也论证了怎样涵养。
D.文章引用王羲之语句,阐明了他书法的清雅神韵得益于他对心性与道相合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只在历史上具有教化、正民化俗的社会价值追求。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涵养字外功夫,只要多读传统经典就能创作出优秀书法作品。
C.苦练字内功夫是学习书法之基础,修炼字外功夫是学习书法之本,二者不可或缺。
D.学习中国书法贵在“务本”,修炼身心就能知道怎么写,即“在事上磨”就能立得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有些人甚至睡觉都要把它放在枕边,可这样一个简单举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全黑的睡眠环境有利于人体生成一种名为褪黑素的激素,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睡眠质量。但若把手机带进卧室,或在卧室给手机、平板电脑充电,其散发的蓝光会让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影响,导致新陈代谢失衡,诱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同时,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头部危害较大,它可能会对人的中【甲】(shū)______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还会影响深睡眠,降低睡眠质量。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最近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至少44%的手机用户睡觉时喜欢将手机放在枕边。而多项科学研究告诫人们,此类不良习惯容易导致手机辐射伤及大脑和人体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增加脑癌等疾病风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手机辐射研究专家乔纳森·萨米特博士在论文中指出,尽管理论上说手机不至于导致癌症,但统计数据表明,手机放枕边等行为有害健康。他说:“手机辐射属于能量较低的‘非电离辐射’,不属于会破坏DNA并可能致癌的‘电离辐射’。但是暴露于这种辐射环境,大脑功能容易受损,我们认为,长期将手机放在枕边会增加【乙】______患脑癌的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家庭与社区健康中心主任乔尔·莫斯克威茨博士表示,将手机放在孩子的枕边更容易伤害大脑。手机发出的蓝光和辐射都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扰乱正常睡眠,长期如此同样会损伤大脑正常功能。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当智能手机在【A】触手可及(唾手可得)的范围内,哪怕处于关机状态,也会影响到大脑的认知能力。为了测试这一影响的程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研究人员对近800名智能手机用户做了一系列实验。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调查者在电脑前完成一套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取得高分的试题,来评估他们的有效认知能力,也就是大脑在指定时间内获取和加工数据的能力。测试前,参与者需要将智能手机调为静音状态,并被随机要求将其手机放在口袋或包里、正面朝下放在桌上,或另一个房间内。结果显示,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人表现明显优于把手机放在桌上的人,也略好于把手机放在包里的人。研究人员表示,在此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线性趋势,即手机的位置越显眼,人的有效认知能力越低。

研究人员认为,只要手机在视线范围或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就会导致人们注意力下降。并不是手机的推送或通知分散了人的注意力,而是人们下意识地不去“惦记”手机,但意识发布这个指令过程本身就会【B】耗费(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造成脑力流失。因此只要手机在身边就会降低人们的认知能力。

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在待机状态下,手机的电磁辐射值是2.3毫高斯,而接通后增加到3.4毫高斯。另外,在距离手机5厘米、10厘米、15厘米处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分别为1、0.5和0.3毫高斯。可见,手机在待机和接通两种不同情况下辐射值不一样,并且距离手机越远,电磁辐射值越小。

因此,建议大家在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尽量将它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睡觉时最好关闭。如果做不到,也千万别把手机带进卧室,更不要将其放在卧室充电或置于枕边。因为手机插着电源时,即使不用也会产生少量电磁辐射。此外,不用手机时尽量将其放在离人体1~2米的地方;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不要把手机挂在胸前,【C】以免(免除)辐射干扰心脏功能。

(取材于徐澄、沈雁英等人的文章)

1.给文中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英国一项研究表明,手机带进卧室会诱发肿瘤等疾病,其电磁辐射可引起失眠等症状。
B.美国乔纳森·萨米特认为手机的电离辐射不会破坏DNA而致癌,但增加患脑癌的风险。
C.美国乔尔·莫斯克威茨表示,手机放在孩子枕边扰乱正常睡眠,也会伤害大脑。
D.手机在视线范围或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就会导致人的注意力及认知能力的下降。
4.你身边常有将手机放在枕边入睡的同学或亲友,请用文章介绍的原理,劝说他们不要将手机放在枕边或卧室。
2019-01-1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交代了钱万里对班长的“恨”疯长的缘由,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班长赵锐冲出战壕的时候,兴奋,没有一点儿恐惧,甚至喜欢这样的感觉,与下文的“不安”“不禁颤了一下”形成对比,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
2.小说中钱万里的心理变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这样的收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8-02-15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8-08-31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