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321 题号:85488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带一路涉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莩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圆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圏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图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遗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回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B.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中国用平等包容的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D.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也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一带一路文明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2019-10-07更新 | 1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深入空间,去探索那些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尤其是,人类起源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一直激励着我们探索的热情。我们总会发问,我们来自何方?是否存在地外文明?

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将获得在地面上无法得到的崭新知识,把科学推向新的前沿。利用空间环境中高真空、超洁净和飞行器运行获得的微重力等特殊条件,有利于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金属材料、高纯材料、玻璃金属、薄膜和生物制品等的研究,从而生产出在地面上难以产生的多类产品。特别是,利用运行在地球空间的各类应用卫星,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等,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社会需求。

(摘编自空间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

材料二

2010年,在中国进行月球探测的历程里,“嫦娥二号”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嫦娥二号”发回的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即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将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嫦娥四号”的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的新成果。

(摘编自欧阳自远《深空探测未来可期》)

材料三:

截至2016年底全球实施的空间探测任务次数

项目

美国

俄罗斯

欧洲航天局

日本

德国

中国

印度

合计

月球

42/26

64/23

1/1

2/2

4/4

1/1

114

火星

20/15

19/5

2/2

1/0

1/1

43

金星

6/5

33/16

1/1

1/1

41

水星

2/2

2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7

7

小行星、彗星

8/6

2/2

5/3

15

注:①发射次数/成功次数。

(摘编自卢波《2016年国外空间探测发展回顾》)

材料四:

近年来,深空探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推动深空探测发展的原动力则是科学探索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是人类破解科学难题的手段和工具,而距离遥远是实施深空探测任务所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该难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飞行的能源动力问题、远距离飞行的测控通信问题、深空飞行的精确导航与控制问题以及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问题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促进了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为探测器提供能源的空间核电源技术、通过电场力将带电离子加速喷出形成反作用推力的离子推进技术,以及高频段测控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深空自主导航与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利用太阳光压作为动力的太阳帆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晚,在诸多方面还是空白,但是相信随着各种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将不断加快向更远深空迈进的步伐。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深空探测之路,发展经济,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支持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平远《深空探测:空间拓展的战略制高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世界7个国家和组织截至2016年空间探测器发射情况,说明了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空间探测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
D.材料四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E.四则材料通过下定义、举例子、列数据、画图表等方法,既展示了人类空间探测的现状,反映了探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作哪些努力。
2018-04-22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风流。其中,风骨是指士人有刚健气质和耿介性格,风流指其出众才华和不拘于世俗的放逸洒脱。与此比较,风雅则相对中道一些,它一方面指士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另一方面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在待人接物上给人留下精

神的暖意。换言之,风雅处于三种人格中间地带:它强化骨鲠、端正之气就是风骨,增加超迈、俊爽之气则为风流。这样,所谓风骨和风流,其实就是以风雅为中心向两个极的摆荡。前者坚守道义原则,几近于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后者蔑视世俗价值、几近于道家的一切流俗皆可超越。由此,如果说风骨和风流均有其偏至性,那么,风雅就在中间地带撑起士人美好人格的大宗。也可以讲,风雅内聚为风骨,外放为风流,两者共同构成风雅所可达至的精神边界。。

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风雅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涉及士人人格和精神境界外,更在于它和中国文明史广泛关联。按照正史叙述,中国文明起于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此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再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从自然到人文再到人间礼乐,代表中国文明合理进程。关于礼乐与风雅的关系,清人纪昀在《云林诗钞序》中指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源”。按照中国古人“乐主情”的一般判断,所谓风雅对内发乎情、对外止乎礼的特性,其实也是礼乐基本特性。风雅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在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上留下的烙印和投影。

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领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入处世层面。由此可以看到,风雅向上通达于礼乐这一关乎中国文明性质的宏大命题,向下则落实于《诗经》具体文本。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风雅,既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辑,

从诗风拓展为士风、家风、国风乃至天下风仪,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礼乐文明的宏大理想落实为家国制度,乃至于具体诗文创作,由此,风雅,也就由一一个在风骨与风流之间往复摆荡的精神性概念,转进成为上通礼乐,下达具体文艺实践的无限广延性文化概念。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具有骨鲠、端正之气,坚守道义原则,体现了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
B.纪昀在《诗大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也是礼乐的基本特性。
C.风雅首先是个诗学概念,之后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转进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D.风雅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和营造社会风尚方面,尤其是诗文创作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风骨、原雅、风流的分析,指出了风雅具有相对中道的特性。
B.文章提出风雅与中国文明史有广泛关联,并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加以论证
C.文章使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风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D.文章论述了风雅对士的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风雅与中国文明以及文化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工商”不如“士”位置显要,是因为其没有知识、文化、名望及社会地位。
B.没有《诗寺经》中的风雅和传统礼乐文明,风雅可能对后世不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C.士人只有具备出众的才华和不拘于俗放逸洒脱的精神境界,才可能蔑视世俗价值。
D.风雅涉及士人品格,还关联到中国文明史,可见其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
2018-04-20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