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其他隋唐作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2 题号:874116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

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②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③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知识点】 其他隋唐作者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注】 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17-04-11更新 | 22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相通之处,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D.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景结情,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本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选择三个做简要赏析。
2019-12-22更新 | 8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①金河:即银河。②淮南一叶: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③洞庭波:《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前六句,写的都是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息。
B.首联“泛清瑟”写听觉,在寂静的夜里,似乎听到清细的瑟声在浮动,仔细辨别,是翠萝间生起的秋风声。
C.颔联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一动一静,一俯一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黎明。
D.颈联二句,近看高树的叶子“晓还密”,远望青山“晴更多”,从高低、远近等不同角度写初秋山野之景。
E.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壮美秋景的喜爱之情。
2.本诗的题目为《早秋》,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
2020-01-16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