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874236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说

张大千

①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极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不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的名迹入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②画家自身便认为是上帝,有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画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阳就可以出太阳;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这里缺少一个山峰,便加上一个山峰,那里该删去一堆乱石,就删去一堆乱石,心中有个神仙境界,就可以画出一个神仙境界。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改造自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笔补造化天无功”。总之,画家可以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要如何去画,就如何去画,有时要表现现实,有时也不能太顾现实,这种取舍,全凭自己思想。何以如此,简略地说,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证苏轼评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近代有极多物事,为古代所没有,并非都不能入画,只要用你的灵感与思想,不变更原理而得其神态,画得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俗套,这就算艺术了。

③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首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理、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今古,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故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老师教学生也应当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让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路。所以唐宋人所传的作品,不要题款,给人一看就可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看他片楮寸缣就可以代表他个人啊。

④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畜都是一样。

⑤游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⑥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古人画人物,多数以渔樵耕读为对象,这是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清高生活,不是以这四种为谋生道路,后人不知此意,画得愁眉苦脸,大有靠此为生,孜孜为利的样子,全无精神寄托之意,岂不可笑!梅兰菊竹,各有身份,代表了不同人的风骨性格,又是花卉画法的祖宗,想不到现在竟成了陈言滥套!

1.第②段“笔补造化天无功”的意思是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光有天赋却不用功,绘画不可能成功。
B.画家创造万物的“特权本领”是凭思想“取舍”现实。
C.作者认为“行万里路”,能给绘画提供创作的源泉。
D.作者认为学画画的人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
3.给第⑤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第⑥段例举后人将“渔樵耕读”“画得愁眉苦脸”的用意是        
5.文中说,绘画贵在“像和不像之间”,需“遗貌取神”。艺术是相通的,此话用于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的创造完全合适。请结合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谈谈你对“遗貌取神”这四个字的理解。
14-15高二下·上海徐汇·期中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

1.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关于知识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D.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其因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2017-11-26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期刊,勿忘策展

颜 妍

刚刚过去的十月,知名文学刊物《十月》以一系列文学主题活动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创刊于1978年的《十月》,是新时期首家问世的兼备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评论各类文体的大型文学刊物,在文学期刊出版界一直与《收获》《当代》《花城》并享“四大名旦”的美誉。当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名篇如张承志《北方的河》、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张贤亮《绿化树》、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都首发于《十月》,无怪乎有人将其四十载称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部缩影”。

这并不是《十月》独享的殊荣。

不久前,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等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40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尘埃落定》《古船》《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榜上有名,而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背后矗立着的是一众文学期刊的身影。活动方找出相关作品的原发刊物,磨损的封面、发黄的纸页、素朴的装帧,正是这一本本带着年代印记的文学期刊,以及一次次翻看阅读,托举出中国当代文学深入人心的新经典。

诚如研究者所言,当代文学期刊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文学史的草稿。关注中国当代文学,不能忽略文学期刊对文学的影响和塑造,而关注文学期刊,又不能忽略它在这40年里经历的起伏与蜕变。今天已经很难想象,《当代》的发行量曾一度高达60万份,那是文化生活匮乏、文学被众星捧月般高高举起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学期刊的高光时刻。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繁荣,文化选择空前多样,文学不再处于焦点地位,文学期刊的危机感也与日俱增。于是才有上世纪90年代风起云涌的文学期刊改版潮:或者打破传统的“四菜一汤”、在栏目设置上出新出异,或者扩大文学外延、走“大文学”路线,再或是靠鲜明的文学主张、创作口号来引领潮流风骚……此番市场淬炼带来文学期刊界的更新换代。

新世纪以来,依托互联网发展的强势新媒体给文学期刊带来比上一轮市场化更大的冲击。文学现场吞吐量惊人,网络文学异峰凸起,文学边界被不断挑战,越来越多的作品越过期刊,直接在网上传播,或者以单行本形式做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给“发掘”文学带来难度;新人层出不穷,各立品牌,在传播力、曝光度和阅读率上,文学期刊并无优势,给“凝聚”作家带来难度;经由上世纪80年代培育起来的传统文学读者群日益老龄化而渐渐流失,年轻一代读者受教育层次、审美追求和阅读习惯大为不同,尚未与期刊建立有效链接,给期刊“抵达”读者带来难度。

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文学APP、文学电子杂志、文学主题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业余写作群体与日俱增——人们显然依旧需要文学,文学也并没有离场。在这个背景下,《十月》把一场名为“设计文学——以期刊为中心的世界文学生产”的国际文学期刊论坛作为40周年纪念尾声活动,就显得意味深长。所谓设计文学,体现的是文学要重拾引导文学方向、开创文学潮流的抱负,只不过是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学版图里。当文学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漫溢无边时,目光即边界,怎么看待文学将决定怎么作用于文学,怎样定位自身将决定会有怎样作为。

生动的文学现场在提醒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去保卫文学期刊,而是去激活文学期刊,“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如不少编辑所言,要有从文学期刊到文学新传媒的意识转变,在文学已经变了样的时代,树立更主动自觉的传媒意识。文学期刊是文学发展的缩影,这种缩影并不意味着简单刻板的作品选,它应该是动态的、自觉的、主动介入的,能接通创作现场的跃动脉搏,能呈现对文学思潮的前瞻观察,能表达鲜明的文学观点和文学判断。一期又一期文学期刊,如同一次又一次新鲜的“文学策展”,在一次又一次地开拓发掘文学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未尝不昭示着文学期刊的立身之本:在发生巨变的文学现场,以新的定位重建与作家、与读者、与文学的动态联系,主动“设计”文学,自觉“创造”读者,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今天文学的根据地和未来文学的策源地。

(2018年11月09日《人民日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刊物《十月》创刊于1978年,是新时期第一本大型文学刊物,涵盖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评论等各类文体。
B.当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名篇如张承志《北方的河》、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都首发于发行量曾一度高达60万份的《当代》。
C.当今人们依旧需要文学,文学也并没有离场。设计文学,是在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和文学版图里,引导文学方向、开创文学潮流。
D.在文学已经变了样的时代,“防守”不如“进攻”,文学期刊要有意识地向文学新传媒转变,树立更主动自觉的传媒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知名期刊《十月》的辉煌历史说起,进而阐述文学期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塑造。
B.接着论述了我国文学期刊经受的第一次危机以及文学期刊所作出的应变举措,文学期刊改版:打破传统,栏目出新等。
C.再接着论述了文学期刊经受的第二次挑战,指出文学期刊要靠鲜明的文学主张、创作口号来引领潮流风骚。
D.最后,以发展的眼光论述文学期刊要主动“设计”,自觉“创造”,形成文学的根据地和策源地。
3.根据材料谈谈文学期刊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2019-12-15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绿色包装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描金彩绘、绢丝锦带、红木雕镂等产品过度包装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然而,每逢节日过度包装总会“露头”,“锦衣加身”的月饼也会出现在市面上。过度包装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垃圾中三分之一是过度包装,尤其是逢年过节,粽子、月饼等更是被包装“绑架”,包装成本可达商品本身价值的数十倍,纸张、木材、丝绸、金属等被大量消耗,令环境、资源不堪重负。

过度包装屡禁不绝直逼治理手段完善和治理方式创新。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加强对流通领域和商家的法律约束。在鼓励简约包装的同时,加大对过度包装的处罚力度。

企业是包装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环境效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多采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让那些试图用过度包装在市场上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出路。

个人的微小行动可以汇聚成环保大作为。让包装回归“绿色”缓解环境压力,同样有赖于全社会消费端的绿色化。每个人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理念。毕竟,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负责。

(摘编自《让包装回归“绿色”》,2017年9月27日新华网)

材料二:

长期以来,过度包装屡受诟病,为何仍大行其道呢? 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澜。精致的外观,华美的装饰,更能抓人眼球,让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装豪华了,商品显得更上档次,身价自然水涨船高,赚取的利润也更多。这背后的商业逻辑,不难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驱使,最根本的还在于高价买“面子”的不理性消费观念。事实上,普通家庭购买商品,大多还是讲究物美价廉,不会过分追求高档包装。可见,过度包装的商品,市场最主要还在于礼品消费。送礼的人抱着“好包装上档次,送礼出手有面子”的心态,对商品本身质量是否过硬,反倒不那么关心,最重要的是看着“高大上”就行。好面子、爱虚荣。在这般社会心态的影响下。过度包装似乎从不缺市场。

过度包装使一些消费者盲目攀比,反过来商家瞅准了消费者心理,不断升级包装,生产更多华而不实的产品,导致恶性循环。一些经过特别包装的商品,价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装的几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质量并没有什么两样,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装,三流产品”,一个企业,不在“里子”上讲究,却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于国产品牌的成长。

礼品原本寄托的是纯真质朴的情感,一旦过度包装,反而使感情变了味儿,成了利益输送和交换。特别是那些公款送礼者,“慷公家之慨,结私人之谊”,最终财友两空,正是教训。

(摘编自《包装“瘦身”靠倡导新型消费观》,2017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商超发现,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明显改善,200 元左右价位、包装朴素的月饼礼盒成了主流。不过,一些给亲友送礼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包装更精致一些,精明的网店为此专门推出了月饼豪华包装礼盒。

“自家吃月饼没啥讲究,太繁复的包装反倒是浪费。如果是送给长辈,我就单独买个包装。”今年中秋节,市民彭女士换了种买月饼的方式:先买好月饼,再到网上另买合适的包装盒。既便宜实惠,也能图个漂亮体面表达心意。

“超市里的月饼礼盒包装太同质化了,可选择的样式太少。网上单卖的包装盒花样多,可以慢慢挑,针对不同的送礼对象选不同的包装盒。”彭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来的月饼六块不足百元,而网购一个包装盒也就十几块钱。以“月饼包装盒”为搜索词,在淘宝网上能搜到4000 多件相关商品,在京东商城上能搜到近200件相关商品。看似简单的月饼包装盒,被商家们玩出了新花样,清新楠画包装、文艺牛皮纸包装、竹篮礼盒……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心仪的包装。

网上销售的月饼包装礼盒价格并不贵,10元上下、纸质的月饼包装盒占主流,工序稍复杂、文艺范儿的包装能卖到几十元的价位。

“这几年,月饼企业几乎都不怎么做豪华包装的月饼了,更注重月饼本身的品质。”本市一家知名月饼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摘编自《节俭风逼退月饼豪华包装》,2017年9 月30日《北京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详细阐释了该如何整治包装问题,以往过度包装屡禁不止,这提醒我们治理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的力度要有所加强。
B.以上三则材料都谈论了月饼的包装问题,虽然现在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也还有很多,但前景令人乐观。
C.我们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他们现在购买月饼时,关注更多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再只是产品的包装。
D.材料二分析了过度包装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商家难辞其咎,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的来源并不相同,其中材料三吐露了百姓的心声,语言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相比之下,材料一和材料二更加客观、专业。
B.通过材料一我们认识到,要想治理过度包装这一现象,单纯地依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倡导是很难奏效的,我们有必要通过立法、执法来进行约束和惩罚。
C.材料三的内容能够证明消费者的需求对商家是有导向作用的。所以,勤俭节约的风气、健康绿色的消费观会使过度消费渐渐地难觅市场。
D.三则材料都选在中秋节前夕这样的时间发表,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E.针对过度包装在节日“频频”露头的情况,国家不仅有政策上的引领,而且还制定了惩罚措施,这也是整治过度包装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3.过度包装造成了哪些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
2018-03-03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