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88346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语/人日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B.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C.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D.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古人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是“幼名”。成年之后,起字行冠礼,则可以走入社会了。
B.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晋朝时开始设置,与太学并立。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明清时成为会试取中者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深受数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他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他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他遇事不避,多次向皇帝进言,因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真言骥未裴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骐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家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潮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谁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日“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骧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更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政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 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土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D.魏骧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签行于田间,曾有个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5.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
2021-05-14更新 | 2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禅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2019-03-20更新 | 1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元锡,字天启,婺源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三迁都给事中。陕西镇守中官廖鸾族子铠,冒功为锦衣千户,随鸾于陕。元锡争之,言铠父鹏已乱中州,勿使铠复乱陕右。乞征还鸾,置铠父子于理。偏头关之捷,录功太滥,偕同官言太监张忠、总兵官刘晖等不宜赏。湖广镇守太监杜甫请巡历所部,帝许之,元锡等据祖制力争。帝幸昌平、宣府、大同,元锡偕同官邢寰累疏谏;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安远侯柳文镇湖广,奏携参随七十余人,元锡乞寝所奏。车驾还京,以应州之捷大赉文武群臣。元锡等言:“是役杀边民无算,六军多伤。今君臣欣喜交贺,而军民系贼庭,南向号哭,臣等何忍受赐?”

帝欲南幸,舒芬、黄巩切谏得罪,给事御史遂不敢争。及帝将亲征宸濠,元锡复谏沮。宸濠就执,元锡、寰偕六科驰疏请回銮。十五年,帝在南京,元锡等复屡申前请,且言:“供亿繁费,使牒旁午。奸宄冒官校,少女充离宫。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中旨以内官晁进、杨保分守兰州、肃州,元锡等言:“二州逼强寇,不可增官守,累居民。”群小不悦,矫旨责之。诏改团营西官厅为威武团练营,以江彬、许泰等提督之,别择地为团营教场。元锡言:“拓地则扰居民,兴工则费财力。以朝廷自将之军而彬等概加提督,则僣名分。”不从。会帝崩,事已。

嘉靖六年,帝以李福达狱下三法司于理。元锡不能平,有后言,闻于张璁,并下狱夺职。后用荐起故官。历户部左、右侍郎,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汪元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B.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C.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D.复言宣府守将朱振等皆扈从西巡/寇乘虚入塞/何以御之/已/闻帝将选禁军亲征四海治部寇/复极陈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锦衣:在明朝指锦衣卫。锦衣千户是指锦衣卫中的官员职阶。与李白诗《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中“锦衣”意思相同。
C.六军:《周礼》,“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六军代指天子军队。《长恨歌》中的“六军”也代指此意。
D.致仕: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退官之意,“出仕”则恰恰相反。通常“乞骸骨”指的是自己请退离职,而“致仕”指的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退休回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元锡有嫉恶如仇的品质。对廖铠假冒军功,到陕西就职之事,他能据理力争,并说出廖铠的父亲祸乱中州之事,请求将廖鸾征召回京,并将廖铠父子按法律处理。
B.汪元锡敢于直言劝谏,多次阻止皇帝巡幸。湖广的镇守太监杜甫请求皇帝巡视,汪元锡等人依据祖制进行劝阻。后来皇帝西巡,汪元锡偕同僚邢寰多次上疏劝谏。
C.汪元锡同情百姓,怜悯士卒。在应州大捷皇帝赏赐群臣时,他想到边境军民受难不愿接受赏赐。在选择教场时他劝谏皇帝勿扰百姓、勿耗财力民力。
D.汪元锡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在李福达案件中,汪元锡知道其受到冤屈后,为其鸣不平,敢于当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此事被张璁知道,结果他就被下狱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语甚危切。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1-03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