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4 题号:78306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禅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敞。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异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三公。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今,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指三年守丧期满除服。按制古代为父母服孝三年,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泛称地方行政区域。汉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和宫女,其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主管刑法,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坚决反对;面对频繁遭遇的元二之灾,他也为之忧心而上疏。
D.陈忠尊崇大臣,强调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
(2)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三公。
5.文中关于伯荣一事,陈忠上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2023-10-11更新 | 1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

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

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B.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C.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D.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
B.“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
D.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又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
B.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
C.桓谭认为贾谊因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
D.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2)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2022-12-11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意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群僚毕贺,赐等常叹寔大位未登,愧于先之。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B.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C.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D.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建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称“司空”。
B.印缨,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将之佩带在身,后借指官爵。文中应指代官爵。
C.稽颡,旧时用于父母的丧礼,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悲痛,后稽颡之礼也用于请罪。
D.饰巾,死亡的委婉说法。上古时,人死时不戴帽子而裹幅巾。文中指陈寔不久将死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寔甘于担责,保护上官。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任用一个官吏,陈寔知道此人不称职,于是要求自己推荐此人,宁愿承担推举非人的恶名。
B.陈寔心中有法,断案公正。沛相乱收赋税,违反法律,陈寔自己解职回乡。在乡里如果人们发生争执和诉论,他就力求公正地进行决断。
C.陈寔善于训导,感化盗贼。有盗贼夜入陈宅,趴在梁上,恰逢陈寔训导子孙,强调人要自我勉励,结果盗贼主动下来拜倒服罪,此后全县再无盗贼。
D.陈寔看淡功名,深受爱戴。朝廷多次征召,想破格提拔他,但他坚辞不出;去世时,有三万多人去哭悼他;大家共同为他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2)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
2022-02-09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