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 题号:892999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神话

张系国

①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如后并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②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能坚持到底。□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再如西绪弗斯,虽然永远在推石上山,但很难说他成功或失败。“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分别,完全在主观的一念之间。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总是不甘雌伏地与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灵感源泉。

③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上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如果让这神话发展到合理的结束,则愚公及其子孙真正铲平了太行山,也一样可能。但由于上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的机会。这是一个上帝和反叛者妥协的好例子。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

④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不论天上还是人间,总还是以“妥协”、“折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⑤“妥协”似乎不是好字眼,提到“妥协”,总有“迁就”、“马马虎虎”的味道。不过这里说的“妥协”的观念,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农民如不懂如何利用自然,和自然共存,就不可能养活自己。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几千年生存于这独特地理环境的结果。在政治组织上,“妥协”,单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并使之运行不息,那么,在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互谅。历史上,中国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是可以明白的。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也是可以明白的。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发现”在文中指的是□□□□□□□□□□□□□□□。(15字以内)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全都 最 主要B.往往 较 全部C.往往 最 主要D.全都 较 全部
3.根据上下文推断,在第③段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第④段的在文中的作用。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白娘子追求爱情自由,比公然造反更令统治者不能容忍,所以被法海镇在塔下。
B.西绪弗斯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失英雄的豪情。
C.孙悟空取消“齐天大圣”的尊号,哪吁也向老子低头,因为他们不是宿命论者。
D.中国的传统观念其来有自,但对中国人在艺术和科学上创造的能力有负面影响。
6.第⑤段说“并不一定有呵责的意思”,那么,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2014·上海虹口·二模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仰望“思想者”

从维熙

①中国今日之文学走向,虽然出现了一些攀登文学珠峰的佳作,但也存在不少有失历史真实的作品,以及以娱乐至死为文学坐标的伪文学,它们喧嚣于文学市场并占有相当的领地。其中,独占鳌头的是滥竽充数的电视剧,它们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酒里掺水成了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尽管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但仍然招摇过市,成为人文一景。

②深夜静思,深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生中那种沉甸甸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中,正在化作风尘飘扬而去。何以至此?文人自身的堕落是主因,客体的诱因也不能回避。记得古代圣哲留下过的治国名言:“假凤虚凰误国,卧薪尝胆兴邦。”因而,只着眼于对阳关大道的描述,而回避对中国历史进程中九曲回肠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从某种意义上去解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失公,更是对后人的犯罪。

③遥想封建帝王年代,汉代文人司马迁在监狱中,尽管承受了“断根”的极端惩处,但依然留下了让国人代代相传的《史记》一书,让后人可以抚摸到远古历史的跳动脉络。难道我们当代文人,在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失去了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只能避重就轻地写一些应时小卖,以求自我轻松?一些胸无强我中华之大志又不愿去深思历史的文苑“风筝”,随着时尚风向,勾勒出一些“逗你玩”和“哈哈哈”之类的闹剧,是否有失知识分子的良知?是否游离了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当代文学史不能忽略的问题。

④社会生活中,真、善、美是与假、恶、丑并存的,对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理应挥笔高歌。“圆月时当歌,残月时当泣。”当然月圆和月残,是对社会与历史的变化曲线而言的,绝非许多诗章中的那轮天上银月。此人文精神坐标,对“90后”的文学新星具有参照价值。他们异于老一代文人的是,他们生于改革开放年间,对往昔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阴晴寒暖,没有亲身经历,而无从感悟。因而,对于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不能苛求他们同前一代文化人同声与同步,因为文学是生活的产儿,土地是什么色泽,必然开出什么样的花儿来。

⑤但无论你笔触什么年代的生活,深藏在文学中的真、善、美的因子,不能因年轮相异而缺失。笔锋要敢于撕裂假、恶、丑的五脏六腑,为社会的进步出一份绵薄之力。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文精神,在人生与文学的征途上,既不被金钱、仕途、娱乐至上诱惑,又要敢于挑开其背后的故事黑幕。这是恪守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眼睛要向下看,因为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中,深藏着国家的混浊与清明。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快乐,心中不能忘却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故而文人手中那支笔,理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滴下每一滴墨汁——这应该是超越老、中、青文化人年龄界限,而共同背负着的人文重责。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的电视剧以颂扬昔日历史与今日成就为名,实则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经不起历史和今天的考验。
B.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一些精神变异的文人已经失去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C.文化人既要赞美歌颂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也要敢于撕裂假恶丑,推动社会进步。
D.老、中、青不同年代的文化人都应该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背负起人文重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滥竽充数的电视剧”比作“失真于生活的瓷偶”,形象地讽刺了这些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文景观盛嚣一时的现状,引人深思。
B.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某些文人缺乏求索精神的现状并分析原因,阐述了回避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当今人文精神的盲症。
C.文章举司马迁的事例,赞扬司马迁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与部分当代文人避重就轻以求自我轻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一些当代文人失去知识分子良知的可鄙。
D.文章既指出当代文人身处二十一世纪中失去直面历史真实的人文之勇,也对“90后”青年一代无从感悟往昔作出分析,由点到面,客观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文人怎样才能背负起人文重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要挥笔高歌生活中那些美好向上的事物,更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为社会进步出力。
B.眼睛向下看,就是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悲喜人生,激浊扬清,把混浊与清明都展示出来。
C.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往昔和建国后的阴晴寒暖,不必理会,只要能面对当下,关注现实即可。
D.勇于反思中华民族上个世纪被弱肉强食的苦难历史,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2019-01-24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海德格尔对“故乡”的解释,表现了东西方对乡愁的不同认识,帮助作者从新的视角理解“乡愁”。
C.黄昏、薄暮、烟雨、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只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D.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2.第③段画线居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到:“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8-02-09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入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相关链接:

①一次,钱伟长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摘自百度《钱伟长的故事》)

②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钱伟长妻子名叫孔祥瑛,是清华中文系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建国后,钱伟长又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在“文革”动乱中同样受苦受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走过了61年的风雨岁月,不离不弃。(摘自《武林军事网》)

1.下列不属于钱伟长的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A.家境贫寒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就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
B.钱伟长想进物理系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
C.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D.1931年,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钱伟长和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表明了他们是相互勉励,要努力取得顶尖的成就。
B.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说明了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
C.钱伟长曾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不离不弃,与他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D.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从而一举成名。
E.1948年,钱伟长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
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为达目的做了哪些工作?
2018-01-24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