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91248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秦代,运河已经连通了五大水系。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隋唐时代,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以运河维持时间之久而言,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运河,至今仍然是江淮之间的水运干道,历时2500余年。以运河工程之伟大和艰巨而言,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山东运河段,所经的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全线最多时建50余闸;又因水源缺乏,将沿运地区数百眼泉水,开挖明渠输送入运河,并建四大水库以供蓄泄。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堪称世界运河工程之最。

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出现了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占了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此后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前线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经济重心地区缴纳、输送。因此,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触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此外,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促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运河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将从全国征集来的兵员、军械、粮食及有关物资,集中运送于北方重镇涿郡,是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唐代首都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唐朝人对运河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看法。但认为运河对唐王朝的重要性却是一致的。明代永乐年间定都北平后,朝廷对其依赖更甚于前代。几乎江南所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输送至京师。可见大运河是明代京师的生命线。清代对漕粮的需要超过历朝历代。

自秦汉以来,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没有统一巩固的政治局面和发展,是不行的。而这种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运河曾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邗沟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世纪,历时久远;灵渠工程伟大艰巨,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B.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他们的首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C.在历史不同时期,运河不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运送兵员粮食等至涿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运河的延伸、维持时间、工程伟大艰巨三方面论述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的独特地位。
B.文章在论证清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时,运用了举例论证。
C.文章举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的例子,为的是论证当时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
D.文章从运河的独特地位、漕运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论证其对中华文明的功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之最。
B.漕运是指用运河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等的制度,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等。
C.自产生之日起,漕运便是一项经济活动,触及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D.自秦汉以来,运河对于我国统一的政治局面曾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
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版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版块,也是盈利点。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是(   )
A.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激发农民投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C.国家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D.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2018-08-18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 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 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 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 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 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 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 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 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 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 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 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 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2019-11-05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

杨延文

①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坚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守艺术的价值乃创造。

②生活是美好的。画家要重视从生活中寻找艺术感觉。现在许多画家图省事,以拍照代替写生,但人的眼睛的视域和观看方式,是相机所无法替代的;画家在现场对艺术感受的捕捉,更是后期根据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所无法弥补的,须知无论摄影技术多发达,拍照片都无法代替写生。现在人们对“个性”特别看重,都想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为了这些,有些画家甚至连生活都不要了,这是不对的。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也只有融入生活,具有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语言,符合时代要求,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启迪。

③画画的人还要重视理性思考。我个性要强,在艺术上更不屑拾人牙慧。我一向认为,艺术本来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除不需要的,立别人干不来的,那中间就有你了。尊师吴冠中先生熟谙西方绘画精神,又深会中国绘画意境,他一生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创造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我又从董寿平、李可染、亚明、许麟庐等中国画大家那里受到启发,努力在中国画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与已有艺术风格保持距离,尝试突破前人的格局。

④书画家还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因为只有具有艺术才能并能够珍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历史证明,一个翰墨家,不磅礴睥睨,没有凌厉百代的雄心,岂能在艺坛立足?就像著名书画家林散之所说,书画家必须“争千秋”!

⑤珍视艺术才能,就是珍视艺术标准和艺术创造力。画家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嘴一份,手一份”。“嘴一份”是要能说出有足够影响力的话语;“手一份”是手头必须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给后人留下作品还不够,还要留下思想。历史上的艺术经典,其主要特征便是能够给人以启示,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创造力和前瞻性。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因此,我也一直在不断突破自我,反对重复别人、重复自己,时时尝试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的技巧或表现方法,都无法承载今天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对艺术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按照时代精神出新,艺术才能完成应有的使命。

⑥如今,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却在误导群众:一些画家有“山寨王”思想,自己擅长什么就说什么好;一些画家成了“礼品加工厂”,市场需要什么创作什么;一些展览一味求大;一些作品一味求大;再加上批评家失语,以及艺术品市场炒作等问题,艺术的普及工作,常常非但不能提高群众的审美,反而影响人的艺术判断力,令艺术标准似乎更加模糊……因此,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时间是判断艺术的最好标尺。

⑦要有所创造,艺术家还需要一些质疑精神。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传统山水的“三远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桎梏。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中国人的视觉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画家应该有意识地从已有的经验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我崇尚活学活用。借助古人留给我们的思路非常重要,但不能被其束缚,要有所创造,必须从中挣脱出来。在这方面,我总结出一句话:延续是必须的,创造是根本的。要善于吸收,更要善于进取,即便是个人艺术面貌已经形成,也要不断探索艺术创造的深化。

⑧新时代呼唤全新的艺术作品。当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创作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返璞归真。艺术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我相信,这个时代的盘子里一定有珍珠。这个珍珠,是新的作品,也即明天的经典。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创造更多艺术精品。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8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呼吁艺术创作回归生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发展创新为己任,增强时代使命感。
B.作者在艺术上不拾人牙慧,认为要有理性思考,对于前人的风格要有破有立,突破前人的格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精进。
C.作者对著名书画家林散之“争千秋”的理解是,书画家要珍视自己的艺术才能,具有凌厉百代的雄心,这样才能在艺坛立足。
D.当代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书画家要根据市场需要创作自己擅长的作品,从而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引出观点:画家必须到生活中发现素材,然后才能有所创造。
B.作者列举有些画家以拍照代替写生,追求所谓的个性的错误做法,旨在证明生活是美好的,艺术家要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C.作者列举艺术从业者误导群众的诸多做法,从反面证明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保持一份艺术的初心,更需要一种定力。
D.作者认为山水的“三远法”在绘画的空间再造方面对现代人是一种桎梏,是为了证明艺术家的创造性要有质疑精神。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中画线句“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的内涵。
2018-12-30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