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多文本(非连续性)阅读 > 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7 题号:91400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 2020 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态势,2017—2021年

年份新增出生人口(万人)总出生人口(万人)总和生育率
2017339.92019.91.97
2018463.82188.62.09
2019402.82077.32.04
2020352.81935.81.96
2021160.21689.1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D.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B.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C.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D.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现在我们有能力走出国门,用资金、科学和技术来帮助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考古工作已经发展到了迈向世界的新时期。”

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斥巨资培养出了一大批教育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但是,中国的考古人员仍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相对缺乏关于中华文明之外其他古代文明的第一手知识,将一部分考古学家送到海外开展工作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事实上,愿意同中国考古学家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在肯尼亚海岸附近寻找郑和沉船,在孟加拉国发现了一处古佛寺,在洪都拉斯挖掘到了玛雅遗址。此外,一项在埃及的考古项目也正在计划当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海外进行的最大考古项目来自印度。此次对拉希迦希的挖掘活动是1962年以来中国考古人员首次获准在印度境内开展工作,标志着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

(摘编自《美媒:中国正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中国日报》2016年7月20日)

材料二:

中国考古有着鲜明的特点。社会越进步其贡献越醒目,科学越发展其奥秘越诱人,国家越强盛其责任越重大,此其一也。考中国之古绝对绕不开文献典籍,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特殊性,而超越古代文献的深度探索才是中国考古的崇高境界,此其二也。中国考古揭示的历史信息覆盖古代社会各个方面,为多学科输送历史资源的任务相当艰巨,舒张功能全面、持久和强大,此其三也。

但是,多年来,学术界对考古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或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层位学、类型学几乎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代名词。其实,此二者主要是应用于田野考古的方法和理论,只是获取古代遗存的理论与方法,只是考古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支系,而非其全部内容。与许多学科相似,中国考古学理论应该是立体的结构,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组成。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厚此薄彼。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3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今后应重点培养考古学理论研究人员。
B.截至2016年7月,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足迹不仅到达同属亚洲的孟加拉国、印度,还到达了非洲、美洲。
C.发展立体结构的考古学理论需要学术界消除对其认识和理解的误区,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
D.考古学要发挥好以史育人的作用,离不开诸如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解决中国考古学家缺乏其他古代文明的第一手知识的问题,可尝试将部分人员送到海外开展工作。
B.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合作等因素促使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
C.考古信息覆盖古代社会各个方面,为不同学科输送了历史资源,这表明中国考古具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D.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是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的有效措施。
3.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几点要求。
2021-05-16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招聘,是指通过网络在线的云计算应用开展企业招聘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招聘工作,不管是高校招聘会,还是企业的社会招聘,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线上云招聘的形式。

截至2020年3月18日,我国已上线414场空中双选会,其中包含海外专场21场。此外,已成功举办147场空中双选会,72979家企业参与发布职位数超过27万个,有超过61万学生投递了约225万份简历。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与往年不同的是,网络招聘会”“云就业信息发布目前正逐渐成为不少大企业招聘的重要方式,也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获取和投递简历的主渠道,大家都很喜欢线上招聘这种新形式。

(摘编自《云招聘火了,效果怎么样》)

材料二:

云招聘,打破了传统面对面招聘的模式,节约了招聘成本。从就业部门了解到,传统摆摊式的招聘会,有超过50%的成本用于场地费、物料费等。尤其是线下校园招聘,受场地和接待能力的限制,想进场的院校和企业,需要经过遴选才能入场,这无形中绑住了中小企业招才引智的手脚,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云招聘节约了成本,可以给更多中小企业曝光和寻才的机会,求职者也少了多地跑路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但多地就业管理服务部门云招聘仍然停留在网上简历来往,而非视频面对面的层面,需要升级服务,让企业和求职者注册后即可有自己的面试房间,甚至还可提供同声传译服务。当前,有不少企业和求职者,对于视频面试时的题本、节奏、表情、状态还没有形成经验,而这些恰恰是云招聘”“软环境背后的硬功夫

除此之外,一些网络招聘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招聘信息不完善、不真实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良莠不齐,甚至存在伪招聘网站,让部分劳动者陷入求职陷阱,面临钱职两空的困境。

同时,网络招聘获得快速发展时,其碎片化”“多样化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企业用人需求各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具有季节性、流动性强的规模企业,短时间内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用工需求,需要云招聘提升网络招聘效果,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渠道,真正解决招聘效率问题。

(摘编自谷昊《云招聘背后还要有硬功夫》)

材料三:

针对网络招聘存在的问题,人社部前不久发布《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期规范网络招聘服务行业发展,为求职者保驾护航。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连接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只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将伪招聘网站拒之门外,才能保证劳动者的求职安全。

当前,部分网络招聘服务机构仅将自身定位为信息发布平台,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因而,有关机构有义务对招聘信息进行核查,以保证招聘信息的真实可靠。规范云招聘,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维护网络招聘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云招聘的大部分行为都发生在网上,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熟练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能力,以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当然,在云招聘成为常态的当下,求职者也应擦亮眼睛,从正规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获取招聘信息,尽可能多了解应聘公司及岗位信息。只有多方合力,打造有序可靠规范的云招聘,才能助力求职者找到称心的工作。

(摘编自李心萍《规范云招聘,求职更安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招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招聘机构在招聘人员时都选择了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B.云招聘和传统的“面对面”招聘方式不同,其好处也十分明显,对招聘机构和被招聘人员来说,都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C.云招聘通过线上进行,招聘机构线上发布信息,求职者线上递交简历,而有些信息可能虚假,需要我们仔细辨别。
D.云招聘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招聘,尤其是对那些季节性、流动性强、人员需求量大的规模企业来说,此方式更无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大都通过“网络招聘会”“云就业信息发布”来进行求职,这也是以后许多大企业招聘的重要方式。
B.线下校园招聘会受场地与接待能力的制约,拒绝中小企业入场,“云招聘”的出现可以让所有想进场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中。
C.面对风起云涌的云招聘,有很多的招聘企业和求职者都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更缺乏应对视频面试时出现问题的经验。
D.我国对云招聘十分重视,不但组织空中双选会,而且人社部还颁布相关条例,从而规范云招聘中服务行业,促进其发展。
3.面对“云招聘”的出现,如何更好地保证其有序健康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储量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只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极强的储载气体的能力,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储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量的100200倍,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1m3呈饱和状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可释放出164m3的甲烷气体。简而言之,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能量大,燃烧值高。

陆地上20.7%和大洋底部90%的地区,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条件,所以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的储量极为惊人。据估计,其资源量是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量总和的两倍。天然气水合物因潜力巨大,被科学家称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的海域和陆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专家预测这些资源的总能量约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按当前的消耗水平保守估计,我国储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这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选自方银霞、刘飞《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材料二: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存储于海底,而深水海底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未成岩,松软易垮塌,容易发生井漏,所以它的勘查开采难度极大。另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还会面临巨大风险,如环境风险、装备安全风险和生产管控风险等。不过,与风险并存的还有很多潜在的科学价值。

在开采中应对各种难题可促进勘查开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从而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全国开展区域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在南海神狐海域先后成功实施了两轮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试采工作。第一轮在2017328日。试采中利用垂直井试采技术,运用地层流体抽取法,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的降压。第二轮在2020316日。试采中攻克了天然气水合物水平井钻采的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水合物的采收率及产气量。相对于第一轮的垂直井试采技术,水平井试采对技术工艺的要求高,难度大,在此方面亦无先例可以借鉴。我国专家系统分析了第一轮试采获取的数据,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三相控制水合物相态理论,并反复试验推演,细化施工环节,实现了垂直并试采技术向水平井钻采技术的升级换代。我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取材于袁于飞、张辉刊载于《光明日报》的文章)

材料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纷纷制订了长远发展规划。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深入开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工艺、经济评价、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1999年才开始天然气水合物的系统性调查工作。研究勘探工作起步晚。另外,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为泥质粉砂地层,具有水深更深、埋藏更浅、渗透性更差、颗粒更细等特点,是世界公认的最难开采的一种类型。但是在我国这类储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一旦实现产业化,其前景非常广阔。为此,我国提出了五步走的发展路径,即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第二轮试采就成功实现了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

目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经济性评价较少。美国于2009年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数据进行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其开采成本比传统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高0.800.95元/m3 。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中每提取1m3天然气的成本为8元,远高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开采常规天然气的成本。因此,目前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尚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选自冯猜猜《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开采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无污染、储量巨大和燃烧值高等优点。
B.“水平井钻采技艺”有效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采收率。
C.“水平井钻采技艺”在技术工艺方面比垂直井的要求高。
D.我国在南海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90%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在大洋底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开采技术的研究。
B.无论人类怎样完善开采技术,都未必能完全避免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天然气泄漏。
C.虽然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成本高于美国,但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开采技术落后于美国。
D.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工作虽然起步晚,但已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跨越。
3.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成本比开采传统天然气的成本高,但我国为什么还要耗巨资去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2022-07-19更新 | 1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