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921759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③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四川人。②胶西:诸城。此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⑨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盼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作者自感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谦逊之情。
D.尾联用典,表现作者孤寂不得志之情;期待与友人相聚,饮酒作诗以度流年。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景物特征:____;气候特征: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3.就作品中的诗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2019-10-17更新 | 3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②低昂:忽低忽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节,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
B.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
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
D.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口语特点明显,但是又别具意蕴。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2-12-08更新 | 13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苏轼

润州     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赈济灾民暂时离开杭州来到润州,本词是苏轼假借妻子之口所写。。②姮娥:即嫦娥,亦代指月。
(1)请赏析“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一句。
(2)上阕将“飞雪”与“杨花”互拟,有什么好处?
2017-11-18更新 | 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