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92360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苏联某型号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大连厂于1957年秋组成内燃机车技术组,人员全部是厂内技术人员,进行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设计。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技术人员顽强拼搏、夜以继日,相关人员埋头苦干、不分昼夜,完成了工作。1958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台“巨龙”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伴随着一声长鸣,缓缓地驶离停车位。第一次试运,机车性能一切良好,达到了设计标准和要求。大连机车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试制成功中国首台大马力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创造了人间奇迹。“巨龙”型干线货运内燃机车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的机械工业开始以现代化的装备来武装我国铁路运输事业,拥有了早期的技术人才,也填补了我国机车工业生产的一项空白。

(摘编自廖华《中国机车发展史》)

材料二:

历时11年,累计1000万次试验,积累150G数据,耗资1亿元—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制,攻克了第三代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即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中国高铁制胜市场的一大战略利器。我国成为继德、日、法等国之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之一。牵引传动系统在业内被称为“列车之心”,其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列车的动力品质、能耗和控制特性,也影响着列车的经济性、舒适性与可靠性,是节能升级的关键。永磁牵引系统是列车的动力系统,其中变流器相当于列车的心脏,电机好比是列车的肌肉,电机主要负责传达动力,完成电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带动列车平稳行驶。数据显示,株洲所研发的690千瓦永磁同步电机,比目前主流的异步电机功率提高60%,电机损耗降低70%。

(摘编自曹昆《高铁动力新一代 永磁牵引赢得全球话语权》)

材料三:

我国永磁高铁列车已经完成30万公里性能测试,目前正探讨在京雄城际铁路采用永磁高铁方案的可行性,为永磁高铁的商业化运营铺路。世界轨道交通车辆牵引系统技术历经了直流系统、异步系统、永磁系统三大阶段。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正逐步取代传统牵引系统,成为下一代列车牵引系统的主流研制方向。

高效节能是永磁牵引系统最为突出的优势,高速列车采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永磁电机高功率密度的特点,降低列车的动拖比(指一列固定编组的列车中,动力车与无动力车的比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列车牵引效率,可节省大量电能,降低列车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永磁发电机的绝缘技术结合了大功率机车和高铁牵引电机绝缘结构的优点,具有更高的绝缘可靠性。而全新的封闭式通风设计,则有效确保电机内部冷却系统的清洁干净,并且封闭式设计也降低了电机运作时产生的噪音,与异步牵引电机相比维护更少、噪音更低。

目前,永磁驱动技术在我国电动汽车、风电、船舶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在我国,采用永磁牵引技术的地铁列车早已在多个城市地铁线路上开通运营。如沈阳地铁2号线、长沙地铁1号线等。

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国永磁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已经逐渐追赶上了国外先进水平。

(摘编自《“永磁高铁”来了》)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记载高度赞扬了大连机车人,材料二的报道凸显我国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取得的成就,两者都能唤起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的制造虽然有苏联专家帮助,但在研制过程中使用我国自己工厂的技术人员,从而培养了国家早期的机械工业人才。
C.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研究上,努力数年,反复试验,投入大量资金,积累众多数据,终获技术突破。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直到今天高铁列车的独立研制,中国才在机车工业发展上完全摆脱了受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控制的被动局面.
3.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机车电机的研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鸡鸭名家

“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莱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新高三

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贵“和”。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一共多少只?”“三百多。”“三百多少?”“三百四十二。”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辨。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他问人。“你说多重?”人问他。“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小说)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
C.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D.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
E.文中说“什么事都轻描淡写”,“轻描淡写”一词体现出人物对任何事都漫不经心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3.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
2017-08-19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寂静的童年

赵霞

①时值清明,我照例赶回老家去祭扫外祖父的坟茔。四月初的白马湖畔,正是江南草长的好时节。往返茔地的山路间,新翠与旧绿史相叠映,低处夹以几枝朱红笑靥的野杜鹃。白色的覆盒子花稀疏开在山脚田头,不做声地酝酿着五月里莓果累累的时光。这个时节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而又熟悉的气息。

②可是山坡上、田畈间,只是一片悄然。路过童年时清明前后最热闹的一座山坡,灌木和瓜畦的分布还依稀如昨,却见不到半个游戏的人影。过去每到这时候因孩子们呼朋引伴地上坡嬉游而错落踏出的一径路痕,早已淹没在杂沓草间,不知所终。

③我想起那时候,乡下孩子从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放学回到家,将书包一扔,便去田间地头疯玩。傍晚时分,最受青睐的娱乐便是到坡头上放风筝。游戏的料作都是自己动手备齐。各人扎的简陋风筝,只是将裁成方块的旧报纸糊在从竹枝上劈下做成弓形的篾骨上,再垂以长长的两带纸尾,依其形似,名曰“豆腐风筝”。此时从山下望去,只见坡头纸鸢冉冉摇曳,也是春时一景。

④有一年,外祖父用乡下轻薄罕见的桃花纸为我扎了一个蝴蝶风筝。和“豆腐风筝”相比,它有着清奇的相貌和精致的骨架,翅翼处更染上了若干淡彩。这是为我不久后参加班上的风筝比赛预备的。比赛那天,我兴冲冲地将风筝带上了比赛的山顶。不料到了高处,轻薄的桃花纸竟怎么也吃不住忽忽的大风,只是徒劳地扇动着双翼。几次试飞都失败了,我举着蝴蝶面风而立,几乎落下泪来。

⑤童年的假日,有满满一天的时间可以恣意挥霍,不受日光向晚的约束。邀几个伙伴,各挎一只竹篮,从山脚的乌梢竹篷开始翻觅,拔取新生的笋芽。我最喜欢听笋节拔断时清脆的“毕剁”一响,有时玩得狠了,这欢愉的响声会一直延续到夜梦里……

⑥被唤醒的还有另一些特殊的声音:登上山顶,望见远处一阵猛风打着卷翻过山脊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波浪;从伙伴间彼此较劲的跋涉中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对面漫山遍野的杜鹃一片殷红的热闹;穿林越涧地走出树丛的迷宫,迎面撞上一个开满紫色无名花的小小山谷……这些无声的场景收藏在童年的回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酝酿出了一些更奇妙的声音。那是自然以某种方式发出的生命的秘语。

⑦今天,当我回头去温习童年的生活时,这些声音似乎把某些自然的密码、对生命最朴素的认识永远地织进了我的心灵深处。多年来,尽管长久地远离山野,但春天里不经意间听到轻风拂动下一小阵枝叶的窸窣声,就可以把我带回到关于这个季节的一切生动的回忆里,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有的时候,在迷蒙的城市街角的一棵行道树下想起那一大片灿烂的红,心里也会升起无边的温暖和欣慰。

我由衷的感激那些陪伴我度过童年时代的那些自然世界的亲切声响,也从这样的回忆中领受着新的生活的营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它们的滋养,我的甜蜜而丰美的童年会显得多么静默苍白。然而,今天的故乡,熟悉的山水风云还在,却不知道我遗落的郡个童年去了哪里,走过的山道一片寂静,不再有旧时常见的童稚身影。空旷的野地,曾经是过去无数代孩子热衷的嬉游场所之一,如今也只是寂然。闲居的假日里,空气澄净,高天碧蓝,这样好的太阳天里,却没有了童年的身影。那些陪伴过无数代人童年的自然声响,正从今天童年的生活中被悄然地屏蔽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关在狭小房间里与电视、电脑和繁重的课业为伴的童年。我不知道,伴随着这一进程,是不是也有一些生命的声音,在永远地沉默下去……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描写作者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看到的故乡白马河畔的美丽景象,其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对童年时在故乡快乐生活的回忆。
B.外祖父的风筝,精致美好,可是参加比赛时却试飞失败,然而正是这次经历。让作者获得了依靠别人是无法获得成功这一深刻感受。
C.文章最后写到,“我不知道,伴随着这一进程,是不是也有一些生命的声音,在永远地沉默下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少的忧虑之情。
D.文章以自己重年的快乐与今天孩子的不快乐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描述童年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获得的快乐,作者鲜明的态度已蕴含其中。
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文章的标题“寂静的童年”在文中所指的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7-09-05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常委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歌在有文化的老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人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葱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口报》)


材料二 :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②“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民谚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民俗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③“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016.12.8《兵团口报》〕


材料三:

①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③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进行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产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地域性知识。

④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砑究所所长王才认解释道。

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不新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方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2016.12.8《南方日报》)

1.关于材料中的民歌、民谚和民俗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民歌在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相当陌生,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申遗的迫切性。
B.材料二中提到的民谚、民俗,竞在表明“ 二十四节气”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C.材料一、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指异功能依然没有减弱。
D.作者在新闻材料中引用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唤起读者的鲜明感受,增添阅读的趣味,使材料内容具体生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三都表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强调“二十四节气”应该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B.“二十四节气”在时间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空间上形成于黄河流域,它所反映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与中国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专家虽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但对其在城市生产中的作用的认识达成一致。
D.“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会使世界各国对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E.“二十四节气”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它是各地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产生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价值和意义?请全面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7-08-18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