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其他隋唐作者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92366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彝,字庆宾,清河东武城人也。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步从,不乘车马,颜貌瘦瘠,当世称之。孝文幸冀州,遣使吊慰,诏以骁骑将军起之,还复本位。

宣武亲政,罢六辅。彝与兼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惧,出京奔走。

寻除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羽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

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人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擅立刑法,劳役百姓,诏遣直后万贰兴驰驿检察。贰兴,肇所亲爱,必欲致彝深罪。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武贲将几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慑惧,莫敢讨抑。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逾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乃卒。官为收掩羽林凶强者八人斩之。不能穷诛群竖,即为大赦,以安众心,有识者知国纪之将坠矣。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张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B.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C.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D.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B.方伯,“方”则“正”也,“伯”同“霸”,文中意指当时张彝横霸羽林,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之“伯”意迥乎不同。
C.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羽林,取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为皇帝之护卫。后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B.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除旧俗,受到百姓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C.仆射高肇想要娶公主为妻,却遭到公主拒绝。在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污蔑陷害得到公主婚约的同列张彝。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
(2)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忧去官,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时兄远免官历年,微叹曰:“我兄无事而屏废,我何得而叼忝瑜分?”文帝即以远为光禄勋。微为文妤古,言颇抑扬。袁淑见之,谓为诉屈。吏部尚书江湛举微为吏部郎,微确乎不拔。时论者或云微之见举,庐江何偃亦参其议。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其从弟僧绰宣文帝旨使就职,因留之宿。微妙解天文,知当有大故,独与僧绰仰视,谓曰:“此上不欺人,非智者其孰能免之?”遂辞不就。寻有元凶之变。微常住门屋一间,如此者十余年。太祖以其善筮,赐以名蓍。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弟僧谦亦有才誉,为太子舍人,遇疾,微躬自处疗,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哀痛僧谦不能已,以书告灵。元嘉三十年,卒,时年三十九。僧谦卒后四旬而微终。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施五尺床为灵,二宿便毁。以尝所弹琴置床上,何长史来,以琴与之。何长史者,偃也。无子,家人遵之。所著文集传于世。世祖即位,诏曰:“微栖志贞深,文行惇洽,生自华宗,身安隐素,足以贲兹丘园,惇是薄俗。不幸蚤世,朕甚悼之。可追赠秘书监。”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在中古时期可指弟之子,是当时常用的宗亲称谓词之一;另有学生、徒弟之意。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为学校生员专称。
C.父忧,是“丁父忧”的省写,丁优人王微在父亲去世后如无郡县征召就要停职守制。
D.从弟,古人称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年长于己的称为从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微历任数职,最终因兄退隐。他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后因哥哥无辜被废黜而萌生归隐的想法。
B.王微内心笃定,不为官位所动。吏部尚书江湛举荐他为吏部郎,文帝派他的堂弟王僧绰宣读诏书让他正式到任,他借助天象审察形势,婉转谢绝了
C.王微生活简朴,因善筮而受赏。他住在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里,像这样过了十几年;太祖因为他善于用龟甲、筮草等来预测世事,就赐给了他有名的蓍草。
D.王微英年早逝,死后尽享哀荣。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九岁;世祖即位后,表达了对他为文为人的褒奖之情、对他不幸早逝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并追赠他为秘书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
(2)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
2019-04-30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何易于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知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卒不加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有删节)


注:①榷(què)管:专管专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B.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C.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D.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是大臣朝见时所持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B.明府是唐时对观察使的尊称,也泛称府州级的主官,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
C.劾可以指审理判决案件,也可以指检举揭发他人的罪状,文中指后者。
D.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
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愤慨地烧掉茶树。
C.何易于一芯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
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5.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2020-07-27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                       遁:欺瞒
C.其职矣                       溺:沉迷
D.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无耻                                               斫雕为朴
B.法令治之具                                           言道德
C.破觚而                                               隋炀帝岂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                                     而群下怨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2019-04-09更新 | 1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