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6 题号:92375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贫困的治理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贫困治理模式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高税收抑制收入差异,再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相对公平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机制。美国的贫困治理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效率激励效应,但由于其无法救助所有贫困者而备受诟病。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新时期我国设定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筌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

(摘编自《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材料三

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月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甘肃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青海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与旅游发展同步;云南从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贵州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疒泛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乏技术、文化、资金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发展教育、增加投资可降低贫困发生率。
B.关注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C.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因此,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
D.如何帮助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贫困户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对减贫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的扶贫实践,表明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全球性的挑战。
B.美国所代表的脱贫模式强调个人努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无法让所有贫困者摆脱贫困。
C.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D.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智”,提供技术、文化支持。
3.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知识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散文创作以其日渐庞大的创作群体,各式各样的文体形态,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散文流派,呈现出蔚为壮观之势。这其中,“学者散文”因其独特的写作姿态,因其溯通了中国文章学的传统,而引发读者持续不断的关注和阅读的兴趣。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者散文在散文文体上的自觉与建树,既得益于“五四”散文精神的浸润,又是充分汲取我国古代文章学的有益养料的结果。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不但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且都有良好的国学根底。更难得的是,他们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当下文化交流,同时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感悟融汇其中,由此构成他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体特征。

正是在传统文章学的背景下,学者散文以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为己任,以文体自觉为标志,延续了中国散文绵延不绝的精神和文脉。同时,他们还自觉地追求散文的个人性和独特风格。比如汪曾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其他学者散文家的创作,也可作如是观。

学者散文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就是古人常说的“文道合一”。所谓“文道合一”,也就是“文质彬彬”,既做文也做人,文辞与思想要统一。如能达到两者完美结合,就有可能抵达艺术的妙境。我们看到,在人与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品质与散文文体的有机结合方面,学者散文堪称当代散文创作的典范。与强调“文道合一”相一致,学者散文在文体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常用揶揄调侃的微讽笔调去写苦难与悲剧,并由此实现对于人性的深层开掘。学者散文的作者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且大多人生坎坷。即便如此,他们的散文体现出来的却是参透人生之后的大彻大悟,是智者的通达洒脱与会心一笑。像陈白尘的散文,既有揶揄调侃、嬉笑怒骂的一面,更有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美好人性的珍惜。

学者散文在文体上还有一个特征,即采用对话的言说方式。对话言说方式的作用,一是可以更自由自在地表达不同的观点;二是直接入题,简洁明了;三是可使文章更有趣有味。由于学者散文的作家大多贯通中西,知识丰富,学养深厚,加之心态放松,因此采用这一文体形式,可以说是得手应心、左右逢源。学者散文承接了中国的文章学传统,打通了古今散文的文脉。学者们的创作自由自在,率性任心,不受任何规矩的束缚,体现出一种真正的文体自觉。还应看到,学者散文贴近散文本体,它不但可以促使当代散文摆脱唯抒情的羁绊,拓展当代散文的文体天地,而且有助于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将文体的意义直接与文化自信相对接,从而使散文写作更具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

(摘编自陈剑晖《学者散文与文体自觉》)

材料二:

中国大陆学者之所以使用学者散文概念,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文化诗性”散文创作的思潮,但学界对此一直疏于关注,因此,当下探讨学者散文的创作,便成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现实话题。

学者散文可以理性表达,也可以感性表达;但本质上是理性的散文,它具有学者的启蒙性。究其历史渊源,学者散文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散文《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者散文。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流派纷呈,是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前所未有的思想大启蒙运动。正是在原创意义上,诸子散文——最早的学者散文,便有了生之俱来的启蒙性,且持续于先秦历史时期。历代散文创作的启蒙性虽经常涌现,但被“载道”的主流话语遮蔽。现代与当代关乎文学的思想史上,出现过两次学者散文启蒙性的回归。

第一次回归,是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者所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胡、陈、李等为先驱的一批“五四”知识分子精英,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的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思想,举起打倒“孔家店”与打倒“文以载道”的革命旗号,以致使(新青年)肇始的现代杂文与继起的现代散文,均具有了反封建专制、“人的发现”的启蒙性。毫无疑问,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然而,这场运动终究缺乏人的精神启蒙,以致“五四”的“启蒙”,很快地被“救亡”的主题置换,这是学界的一般认知。而根本的原因,是鲁迅批判的愚昧落后的国民性没有得到普遍的认知,连同当时的现代作家也没有进行普遍的响应。

从某种意义上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了“文化诗性”散文思潮,其间出现的学者散文,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启蒙性,也是学者散文启蒙性的又一次回归。这个时期出现的学者散文延续着新时期之初的启蒙思考,也就因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启蒙性。学者散文或称文化散文的标志性人物,是林非先生。林非以《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等随笔集的践行,以总结历史和开拓未来的启蒙思想,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诗性”时期散文启蒙性内核的缘来,是巴金老人。但这个时期散文的思想启蒙,缺失巴金式的自我介入与自我忏悔,并未完全深入到国民性精神的批判与重建民族心理结构的方面。

看学者是否有学问,主要看他是否有批判品格;看学者散文是否有深刻的思想,也是看其散文作品是否表现了文化批判的深度与力度。因此,学者散文的作者的自我启蒙,首先是建立认识与洞察世界万物的理性,一种自觉的批判理性。学者彰显理性的自我,才是救赎自我的精神启蒙。鲁迅先生强调写作的战斗姿态,说小品文应该是“匕首和投枪”。虽然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所处历史环境与文化语境下提出来的写作诉求,但裸露作者的真我哲学,是“五四”散文文本里所建立的、“人的发现”——自我表现的核心理念,依然是今天包括学者散文在内的所有文学散文的美学诉求:“自我”必须是理性的“在场”,必须是理性的强调和彰显,而且必须是深入进行文化批判的理性。

“干预”自我,是学者散文自我精神启蒙的另一个问题。对自我进行“干预”,就是鲁迅所说的“自我解剖”,这对学者散文尤为重要。在“文化休克”与西方现代理论的各种“主义”从负面冲击中国文化传统之当下,我们必须重提鲁迅“立人”的思想,借镜传统士子的精神情操,重新激活知识分子自身的传统文化基因。

(摘编自吴周文《学者散文的启蒙性与自我的精神启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散文创作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凭借独特的写作姿态,学者散文成为最具影响的流派。
B.学者散文的创作者均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国学功底深厚,也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投身当下的文化交流。
C.学者散文创作中的“文道合一”的优秀品质,强调文辞与思想的统一,也值得其他散文创作者学习。
D.我国最早的学者散文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其思想启蒙持续到先秦时期,之后学者散文的启蒙性虽不断出现,但影响甚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散文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但又保持创作的独特个性,汪曾棋便是其典型代表。
B.当代学者散文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了文体自觉,创作的散文作品对散文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C.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创作的散文由于受到“救亡”时代主题的影响,对民众的思想启装并不深入。
D.鲁迅有关“匕首和投枪”的言论,即使在今天仍然对学者散文如何进行自我精神启蒙有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论述的“学者散文”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出现的《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
B.由滕王阁地势、人才写到宴会,表现壮丽景观及个人身世之感的王勃的《滕王阁序》。
C.通过回忆与作者朝夕相处的小狗的不幸遭遇,揭露疯狂岁月的荒诞的巴金的《小狗包弟》。
D.创作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反思人类历史、文明为主题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4.材料二中,两次出现当代学者散文的启蒙性回归有不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2021-03-20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圳是最早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2000年就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但深圳垃圾处理设施仍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纵观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严格的法律罚则与执法行为都是“标配”。例如,美国制定多部法规,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在美国某些城市,乱丢垃圾者不仅可能被处以罚款,还可能被判社区服务甚至入狱。法律先行,也是深圳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必然选择。

近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20年5月1日起实施。深圳市民垃圾分类由此将步入法治时代,由“倡议分类”变为“强制分类”。《条例》改变当前垃圾处理费随水费征收的模式,将垃圾费与垃圾产生量直接挂钩,逐步建立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条例》还充分吸收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做法,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创新和优化。比如,创设了家庭厨余垃圾拆袋投放制度、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制度、住宅区楼层撤桶制度以及设立“垃圾减量日”等。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评论员《立法先行,护航“垃圾强制分类”》)

材料二:

二十多年来,“垃圾分类”一直在倡导,却极少被践行,这是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真实困境。如今,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立法强制”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

超大城市先行先试,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则是因为超大城市本身面临着较繁重的垃圾处理问题,“垃圾围城”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槛,超大城市已然没有多少时间再等着靠倡导出效果了,必须要出立竿见影的实招硬招。二则,超大城市往往都自带流量与话题。在这些城市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容易形成全民关注与讨论,近期上海垃圾强制分类就成了网络热议话题。

垃圾分类要求在源头上科学立法,既要听取民众的意见,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同时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如处罚、惩处措施等。还要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普及,并为民众践行垃圾分类创造尽可能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夏熊飞《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材料三: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日本相关法律要求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日本的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日本小学四五年级就专门开设了有关垃圾分类的课程,日常生活中一些未按规定分类的垃圾会被拍照,在学校作为反面教材使用。

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全球领先。其垃圾循环利用率为65%左右,包装行业可达到80%。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中,有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5类生活垃圾,德国循序渐进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教育工作实施了近百年。从幼儿园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培养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教导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

(摘编自《突破垃圾分类难点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1.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在“立法强制”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既有相对成熟、完备的法律支撑体系,也有严格的执法行为。
B.深圳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得较早,但在《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通过并实施之前,是以倡导鼓励为主,以刚性的法律约束为辅。
C.超大城市亟须以“立法强制”来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是因为垃圾处理设施已难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而之前的“倡议分类”没有见到效果。
D.日本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制,建成了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实现了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市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减量和分类,另一方面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督促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B.德国近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教育孩子从小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C.超大城市更容易形成对垃圾分类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中小城市缺少这方面的优势,因而开展垃圾强制分类的时机还不成熟。
D.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能全球领先,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德国垃圾分类教育卓有成效,二是其专业处理再利用技术也比较先进。
3.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实施垃圾分类工作,面向全校征求建议。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建议。
2021-04-01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中国一汽总部成为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各型汽车集体亮相。汽车、钢铁、冰雪、歌舞等交相辉映,气势恢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中国一汽的前身是位于吉林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破土动工,1956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命名——“解放”;5月,一汽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轿车——“东风”;9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定型高级轿车——“红旗”,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一汽建厂初期,零部件设计、制造都没有经验,技术人员们把苏联车拆开,全厂的工人都去看零件,能做哪个部件就拿去仿制。一个月的时间,红旗轿车就这样“摆地摊”似的造出来了。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让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技术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之初,老一汽人陈光祖曾经去外国考察,看到了正在被激光点对点焊接的电钮器,不禁唏嘘不已:三十年前,他们只能靠手工打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隔绝,轿车设计、制造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逐渐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提高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作,引进奥迪车型,1991年合资成立“一汽-大众”公司,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的部件。

一汽一边合资合作,一边自主开发,完成工厂改造和产品换代。目前,一汽与丰田等跨国汽车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业务覆盖48个国家;产品结构实现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形成了具有12万辆中重型汽车年生产能力、15万辆轻型汽车年生产能力和18万辆轿车年生产能力的三大基地;技术方面已拥有汽车专利技术475项,位居行业第一,逐步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准备一代”的产品研发格局,在发动机这一核心技术领域也取得突破;同时,企业结构完成从单一工厂体制向公司体制的转化,架构起市场经营机制。

(取材于欧阳敏、王萌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红旗轿车诞生于一汽,整体车型“大、平、正、方”,通体黑色。水箱面罩为中国传统的扇子形,前后灯为宫灯造型,发动机使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V8液冷发动机。红旗轿车1959年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和阅兵,1964年起被国家确定为礼宾用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

红旗轿车曾寄托着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骄傲,在世界名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进入80年代,因身宽体重、油耗高、车速低、启动慢、不适于高速公路等问题,红旗轿车陷入供大于求的困境,1983年正式停产。

此后,一汽一直试图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来研发新车,曾改进奥迪100,推出被简称为“小红旗”的CA7220,主打平民市场。销售量虽比以前提高,却伤害了品牌价值,接下来的系列产品,都铩羽而归。

从2008年起,一汽开启“后红旗时代”,充分挖掘红旗的品牌意义,尊重其与生俱来的“神圣感”,将产品定位于“中国式新高尚精致主义”。在继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造型设计理念,推出豪华车、跑车、主流车和高端商务车四大系列产品,保留标志性“高山飞瀑、中流砥柱”格栅和毛体汉字“红旗”字样尾标,新增贯穿车身中轴的发光红旗标志、象征梦想高飞的飞翼型前大灯。新红旗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汽车审美和具有历史感的情感体验,很好地体现了其品牌价值。

一汽采取开放式自主研发模式,先后组建了造型、前瞻技术等设计院,新能源研发、智能网联和体验感知测量等研究院,并在德、美设立了分院,汇集全世界顶尖技术人才,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给消费者带来舒适且不失动力的驾驶体验。相继推出的红旗H7、红旗H5、红旗L5等车型,销量大涨;首款EV纯电动车在2018年北京车展引起一片赞叹;2019年燃料电池车开始批量实地运行。新红旗计划2020年推出续航里程达600km的系列电动车,到2025年,电动车型达到15款。目前,新红旗还在车辆远程控制、人车互联等领域持续开展自主研发。

(取材于张铁绵、余文娟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汽车行业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一辆轿车约有1万多个零部件,涉及设计、安全、制动、电子、电路、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德、日等国汽车制造业已积累了60年以上经验,而我国汽车行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全面发展,新世纪初逐渐自主创新,2015年开始集体发力。四十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种类比较齐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产品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系。根据“中汽协”和公安部公布的数字,2018年我国乘用车产量超过2100万辆,小轿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退坡,整体增速逐渐放缓,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成为寒冬中的一枝独秀。“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3.6%。续航更长、空间更大、驾乘更舒适的新能源车型正越来越受青睐。2019年1月初,“中汽协”曾发布2019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预测,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较上一年度增长33%。

新能源是未来车企的重点发展方向,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纷纷发布2020战略和2025规划,以应对紧张刺激的全球市场。而除了新能源,智能AI和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也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2019年3月,海南开展“博鳌智能网联汽车及5G应用试点项目”活动,全球首次正式开展5G通信融合试点和智能网联汽车5.9GHz频段试验,集合中国一汽等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5G领域的顶尖企业品牌,展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及5G商用发展成果。

(取材于李永钧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一汽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汽由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展而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
B.一汽人不畏艰难,曾经在中国汽车制造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
C.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汽已经向德国出口奥迪汽车的发动机。
D.一汽在产品、技术、企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亮相:各种类型的汽车公开露面。
B.摆地摊:形容生产经营的规模小。
C.与世隔绝:不和外界往来,封闭。
D.幼稚:形容技术能力差,发展不成熟。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新红旗轿车成功发展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面向平民市场转为面向精英市场。
B.将品牌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相结合。
C.增加科技投入,在技术上追求极致。
D.面向未来需求,持续开展自主研发。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2019年中国汽车企业将面临的挑战,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汽车市场销量退坡。B.新能源车销量逐渐减少。
C.奔驰等国际车企的竞争。D.智能网联车结合5G商用。
5.根据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0-04-02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