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93090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绿道天生就有“绿色”“健康”的基因。绿道系统串联起城乡的绿色资源,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街接,同时还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休闲健身之外兼具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的功能。

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活动空间,更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浙江嘉兴在环城绿道开展“跑步+捡垃圾+分类”活动;广东江门组织百佘名骑行爱好者沿滨江绿道一路宣传节约用水的理念;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者组织百人快闪和迷你马拉松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绿道成为宣传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等生活新风尚的天然载体。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将继续完善绿道工程建设标准,推动形成连接城市生态要素的绿道网络。“同时,引导各地依托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视员赵健溶说。

(摘编自赵展慧《打通绿色动脉 拥抱城市活力》)

材料二:

嘉兴这座城市历史久远,文化兴盛,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水是嘉兴的生命。嘉兴绿道依傍嘉兴水路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水都生态绿城”自然是嘉兴绿道标识系统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嘉兴绿道导视系统中的主标识设计紧紧围绕“水都生态绿城″的概念,水、绿色、城市、人文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自然与城市、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是嘉兴生态绿道视觉形象的核心价值。将水、绿色、绿道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自然而然演绎出荡漾的水波纹、摇曳的树木、弯曲的道路等自然形态,这些视觉元素相互融汇结合,和谐共生,最终构成了主标识的视觉形态。绿道导视系统主标识形象取自倒映在水中的绿色树木,外形如荡漾摇曳的水波,环树木一周的波纹又显示了嘉兴绿道环水而建的特点。造型上线面结合、虚实相生,自然而优美,清新而灵动,体现了绿道的属性和亲水的特征,同时整个标识被赋予自然、灵动、平淡天真的气质,符合嘉兴江南水乡的城市形象。

(摘编自唐娜《基于城市形象的嘉兴绿道导示系统设计》)

材料三:

知名地理人文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推送《超级花园城市》一文,文章提到,成都凭一已之力,修了相当于丝绸之路总长度的绿道系统。绿道所串联的绿化设施面积达到1114平方公里,相当于十个巴黎,其中还有2000多个文体旅游设施。仅以目前的绿化廊道覆盖密度来看,成都已经超越了北京和上海。一座超级花园城市——公园城市成都已粗具规模。网友纷纷评论,感叹成都执行力之高。

城市资本、人口、设施高度聚集,土地空间很紧张,要腾出地皮给这些绿色休闲设施,有时非常奢侈,但又是很有必要的。据《超级花园城市》介绍,19世纪末期,美国西海岸和南海岸城市群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地区)具有压倒性的地位,聚集起大量的重工业设施。野蛮发展的煤、钢、化、电工业令环境严重恶化。彼时,美国最著名的规划师奥姆斯特德做出一个先进的规划:用优先于汽车道的人行通道把市内的四个公园和一批次级绿地连通,一共25公里,以供需要运动空间的市民使用。数年后,这个系统受到了市民的好评,一路扩展到了600公里,覆盖了波士顿大部分地区。这便是最早的“绿道”。由于绿道设施同时提供了绿色环境和健身场所两种城市里稀缺的资源,对土地的占用率也比较低,基本是在原有郊区绿化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大受各国欢迎,不仅在美国广受好评,德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跟进,绿道系统逐渐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推广开来。

(摘编自《成都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建设绿道1.4万公里。而现有的绿道正对人民健身休闲和串联城乡风景、生态环保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绿道建设不仅要给居民提供绿色活动空间,而且要在居民中传递绿色的发展观念,让人们于绿道中逐渐养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习惯。
C.作为历史久远的城市,嘉兴文化兴盛,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因此,“水都生态绿城”自然是嘉兴绿道标识系统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
D.美国波士顿600公里的绿色通道是最早的“绿道”,因其设施提供了稀缺资源,设计理念好,不仅在美国广受好评还被别的国家模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目前我国绿道工程的建设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但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持续增加绿道的长度,城市之间生态要素相连的绿色网络业已构建。
B.嘉兴绿道导视系统中的主标识有机融合动态的水波纹、树木及弯曲的道路等自然形态元素,凸显出绿道环水构建的特点,给人清新灵动之感。
C.奥姆斯特德规划绿道系统理念先进,在土地空间紧张的城市中,先期修建长达25公里的绿色休闲设施供有需求的市民使用,很有必要。
D.成都绿道建设执行力让人惊叹,靠自己的力量竟将相当于十个巴黎的绿化设施串联起来,打造出两千多个文体旅游设施,俨然成为公园城市。
3.三则材料都以“城市绿道”为核心话题,但主要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2019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95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年12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201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想要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艰难的一段时间,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的成长。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真实性会受影响。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刘坪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27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凯利太太的妖怪

【美】乔恩·富兰克林

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脑外科专家达克尔医生天没亮就起床了。妻子只给他端上华夫饼干,没有咖啡。咖啡会使他手发抖。

57年来,妖怪一直躲藏在凯利夫人的头颅里。凯利夫人出生时后脑一处血管畸形并缠绕成一个结,由于逐渐发展,这个结开始在她的头颅内压迫健康脑组织。从此,剧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她开始把它叫作“妖怪”。“这种情形绝不能继续下去了,”今天她胆战心惊,却横下一条心,“我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凯利夫人决定做这个手术。

上午715分。11号手术室。技师在检查脑外科手术显微镜,护士摆好绷带和手术器械。凯利夫人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达克尔医生走进手术室,在夹着X光片的读片器前停住,这些片子早已深印脑海,但他现在仍然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片子上两个脆弱的主动脉瘤上。“我们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他说。确信夹钳的三个夹子已将凯利夫人的头颅牢牢地固定住。

心脏怦、怦、怦地跳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现在时间是上午825分。

今天达克尔医生预备切除那两个对凯利夫人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动脉瘤,以后他再直接对付妖怪。这是个极担风险的手术,注定要把达克尔医生推向神经外科的是非之地。好几个专家说他根本不该做这个手术,说这样只会让凯利夫人死亡。不过,达克尔医生说:“病人手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我曾在心里反复考虑,并和其他专家商量。我也替病人想过,并在做手术会怎么样和不做手术会怎么样之间权衡利弊,我相信应当做这个手术。”

达克尔医生切开凯利夫人的头皮,露出肉白色的骨头。半英寸长的钻头的震颤声在手术室里嗡嗡作响,淹没了心肌监测器的怦怦声。当达克尔医生将2×4英寸大小的三角颅骨递给手术助理护士时,时针指向920

心脏跳动有力。1分钟70次,1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把脸贴到显微镜上,小巧圆头的探针1毫米1毫米地往前移动。达克尔医生小心翼翼。

现在是1058分。

自从上午825分在病人右眼上方开颅以来,医生已成功地找到并切除了两个致命动脉肿瘤中的一个。动脉瘤如果破裂就意味着死亡。它的出现是因为妖怪——后脑动脉和静脉发生大块畸形。达克尔医生最终希望切除或堵塞那块畸形,但今天的目标只限于切掉它上面的两个肿瘤。

现在正在寻找第2个肿瘤,达克尔医生决定继续向前。小心,再小心。每深入1毫米都充满危险。手术越来越难,出血也越来越多。达克尔医生精疲力竭。“真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医生嘀咕着。

他身后的心脏监视器怦、怦、怦、怦地响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时钟指向上午115分。

达克尔医生把脸贴在外科显微镜上,全神贯注地开辟凯利夫人脑中的通路。监视器灯光闪烁,示波器上波形频频跳动,数据不断变化,扬声器传来心跳声。手术更慢了。达克尔医生一直在向脑子中心进发,有筷子那么长的一段仪器伸进去了。

心跳在继续怦,怦,怦,每分钟70次。

达克尔医生继续往深处推进,轻轻地,轻轻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静脉血管,突然露出惊讶而又懊恼的表情。坏了,上X光片的当了!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妖怪。小探针小心翼翼地想绕过它。

怦,怦,怦……怦……怦……怦……怦……

“心跳减慢。”麻醉师警告。

像手指头碰到火焰一样,探针缩了回去。

怦,怦,怦,怦……怦……怦……

“恢复正常。”麻醉师说。

达克尔医生换了一个方向,试图绕过妖怪。

怦,怦,怦,怦……怦……

时针指向1229分。

医生不无抱怨:“我们已经碰到它了,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但是怎么也夹不住它。我们离它这么近,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是够不到它呢?我们试了有10次。”

又一次接近。

怦,怦,怦,怦……怦……怦……

又一次尝试。

时间已是136分。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怦……怦……怦……

麻醉师警觉着仪表上的数字:“糟糕!”

达克尔医生从显微镜前移开身子,整整有一分钟他缄默无语。终于,他说:“医学上有句格言——如果无能为力,听其自然吧。”言辞之间流露出失败、沮丧的情绪。达克尔医生又来到X光片面前,瞅着后面那个瘤,即第2个瘤,也就是使他失败的那个瘤。他细细看着X光片,想找出以前没有看出的妖怪伸出的触须。他还是没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监视器响着。怦,怦,怦,1分钟70次。现在稳定了。

医生们将颅骨装回原处,缝合刀口。一切匆匆结束。

座钟指向1343分,一切都结束了:凯利太太死亡,妖怪胜利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餐没有咖啡,不是因为它会影响达克尔医生的健康,而是因为它会影响作为脑外科专家的达克尔医生在手术中手的动作精度,由此可见达克尔医生敬业、自律之严。
B.达克尔医生花费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切除了患者两个致命动脉肿瘤中的一个,接下来却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虽花费了很长时间耗费了极大精力,但还是失败了。
C.达克尔医生流露出失败、沮丧的情绪主要是因为他没能看出妖怪的蛛丝马迹,没能预料到会和它不期而遇。本文以此暗示他的医术还不够高超,以致手术失败。
D.达克尔医生知道病人在手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很大,但站在病人和医学的立场上还是决定做这场风险很高的手术,这显示出他敢于担当的个性。
2.这篇新闻特写有两个细节描写:一个是手术中时间的推移,一个是凯利太太“怦、怦”的心跳变化。请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这样写的意义。
3.疾病战胜了病人和医生,凯利太太死亡,手术最终以失败结束,达克尔医生非常沮丧。这与人们的期待相差极大。你觉得病人和医生的努力值得吗?类似的手术不做是否更合适些?请站在病人或医生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13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在直播平台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在对话中,他们认为,疫情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加速器,教育正以看得见的变化走向未来。

俞敏洪:大约在20年前,朱老师就开始推广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中国新教育实验。很想知道是什么促使您搞新教育实验的?

朱永新:我在苏州当副市长的时候分管教育,当时我就考虑怎样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是源于想探索一条教育改革的道路。2000年,我写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把我心中美好的教育愿景描绘出来。我当时提出的教育理想,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梦想,不可能实现。于是我就从一个学校开始做新教育实验,现在全国已经有5200多所学校参与进来。

俞敏洪: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什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在孩子们学得很苦,其实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应该把幸福还给学生。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让他的整个人生都要有一种幸福感。

俞敏洪: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呢?

朱永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然后用一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有问题,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

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会不断挫伤很多学生的自信心,破坏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也会使绝大部分学生失去自我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新教育的理想目标和课程的时候,会大幅度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难的知识。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俞敏洪:您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提出,未来教育要以学习中心为核心,而不再以学校为核心,不再把学生塞进学校这种统一的教育体系中。您描绘的未来学校,是希望走出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吗?

朱永新:我坚信,在未来,所谓的学校终将消亡。因为学校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学校的整体设计就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我提出的学习中心就不一样,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心来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因为你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里学习,所以你不需要择校。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课程为王”,你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什么课程。

俞敏洪:法国有一所著名的厨师学院叫蓝带学院。很多法国人宁可不上大学,也要去那个学院学习。经过蓝带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收入高,而且还受人尊敬。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不是也像蓝带学院一样?

朱永新: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专门提到,未来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什么叫“能者为师”? 也就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精英群体来当教师,就像蓝带学院一样,它是由这个领域顶尖的厨师来当教师。在未来的学习中心体系中,需要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优秀的课程无偿提供给所有的学生学习。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重视真才实学的社会。

(摘编自徐蓓《未来的教育,究竟会怎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中国推广新教育实验的问题,朱永新表示自己担任过主管教育的领导职务,对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所考虑,试图探索教育改革。
B.被问到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时,朱永新分析了当下教育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的弊端,明确指出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C.面对“未来学校”是否意在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提问,朱永新以择校为例明确了“未来学校”与现在学校的区别,坚信未来教育将以“课程为王”。
D.关于未来“学习中心”是否与蓝带学院一样的问题,朱永新表示未来“学习中心”将汇聚最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会直接将优秀课程提供给学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敏洪与朱永新并非面对面进行访谈,而是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对话,他们对新冠疫情客观上促使了教育变革及带来的显著成果达成共识。
B.俞敏洪作为对话的一方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关心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对朱永新的教育专著《未来学校》和外国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C.朱永新作为对话的另一方和教育专家,既有“新教育实验”的理论研究,又有使众多学校参与的实践,以期探索与当下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
D.尽管朱永新的“未来学校”尚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网络平台的完善,“未来学校”模式将有望实现。
3.在后三个环节的对话中,俞敏洪的提问方式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8更新 | 1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