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935628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B.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学问和技能;也可指《诗经》六艺,即风、雅、颂、赋、比、兴。
B.公府,我国古代官署名,指三公(太尉、丞相、太师)的公署,公府的职权重大,属于中央一级官府机构。
C.公车,汉代官署名。汉代有以公家马车送应试举人赴京赶考的传统,后来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征拜,征聘并授予官职。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志向高洁,不尚虚浮。他才高而淡静,多次被征召也不去就任,不好结交世俗之人,不满贵族奢侈之风。
B.张衡精通文学,博学善文。他五经六艺都通晓,曾写《二京赋》来讽谏时事,写《思玄赋》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C.张衡潜心科研,成就辉煌。他擅长“术学”,精通测天仪器,制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以此测报地震方位。
D.张衡治理有方,政绩卓然。做河间王相时,尽管河间王骄横奢侈,豪右胡作非为,但他严厉治理,效果显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 “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罪被征如超所戒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B.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C.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D.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
B.建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C.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D.后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眼光敏锐。洞悉西域发展形势,班超攻占姑墨石城以后,洞见平定西域各国的大好时机已至,就上书朝廷,请求增兵,得到朝廷的支持。
B.班超胸怀广阔。不与奸佞小人计较,李邑上书陈述西域之功不可成,又大肆诋毁班超,班超只是派遣李邑带着乌孙侍子返还京城作为惩戒。
C.班超忠诚刚正。深受君主的信任,章帝深知班超忠诚,不仅没有因李邑而怀疑班超。反而严厉责备李邑,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
D.班超雄才大略。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班超根据塞外更士、西域民族的特点,确定减少约束,简单从事,宽容小过,把握大方向的管理方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2)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2021-04-15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奂,字然明,少立志节,游三辅,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延熹六年,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立祠。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永康元年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掠云阳。冬,羌岸尾等胁同种复抄三辅,奂遣司马尹端大破之,斩其酋豪,三州清定。建宁元年,振旅而还。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事泄,中常侍曹节等于中作乱,以奂新征,不知本谋,矫制使奂率五营士围武。武自杀,蕃见害,奂少府,又拜大司农,以功封侯。奂深病为节所卖,上书固让,封还印绶,卒不肯当。明年夏,青蛇见于御坐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拔树,诏使百僚各言灾应。奂上曰:“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木生于火,相须乃明。蛇能屈中,配龙腾蛰。顺至为休征,逆来为殃咎。故窦武、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天子深纳奂言,以问诸黄门常侍,左右皆恶之,帝不得自从。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唯奂独拒之寓怒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时禁锢者多不能守静,或死或徙。奂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奂,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唯奂独拒之∕寓怒∕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
B.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唯奂独拒之∕寓怒∕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
C.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唯奂独拒之∕寓怒∕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
D.司隶校尉王寓出于宦官∕欲借宠公卿以求荐举∕百僚畏惮∕唯奂独拒之∕寓怒∕遂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西汉时治理京都及附近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后也指其管辖的三个政区。
B.永康元年,古时以帝王即位年次或年号纪年。《琵琶行》中“元和十年”同此。
C.迁,调动官职,一般分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文中“迁少府”指降职。
D.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奂治政有方,重视仁德。做武威太守时,他平均徭役和赋税,整顿散乱的败兵,面对陋习他以仁义教化百姓,严格赏罚制度。
B.张奂心系国家,战功显赫。他心存建功立业的大志向,并立下功勋;在对外战争中率军平定外族,使得三州得以安宁。
C.张奂慷慨陈词,敢于建言。皇帝下诏让官员们讨论灾情感应时,他借此针砭时弊,说服了皇帝,为冤恨而死的忠良之臣平了反。
D.张奂不畏权贵,正身洁己。他因得罪曹节、王寓等人被罚,却能守静著书;董卓仰慕他,派人给他送礼,他厌恶董卓的为人没有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奂深病为节所卖,上书固让,封还印绶,卒不肯当。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020-11-17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B.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C.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D.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的父亲梁让,在王莽时期曾担任城门校尉,被封为修远伯,梁让作为后人奉祭远古时期的少昊帝金天氏,居住在北地郡并在那里去世。
B.梁鸿在上林苑中放牧猪群的时候,曾经不小心遗落了火种引起火灾,火势蔓延烧毁了他人的房舍,梁鸿就用所畜养的猪来赔付他们。
C.梁鸿后来向东出函谷关,路过京城洛阳,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肃宗皇帝听说后赶紧派人访求他,但梁鸿不愿接受朝廷任用,带着妻子隐居在齐鲁之间。
D.梁鸿带着妻子背井离乡,替人帮佣以谋生,但他并不以替人帮佣为耻,对于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也不介然在怀,因而赢得了妻子“举案齐眉”的敬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
2020-12-31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