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93685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散文产生的意义在于,变“文言”为“白话”,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
B.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是指作者在散文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
C.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是营造散文作品精神家园的“基石”,使得散文具有“纪实性”。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现代散文发端的意义谈起,进而阐述现代散文中写作“主体”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现代散文是表现“自我”“性灵”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从写“实”的角度,运用比喻论证,分析了散文的传统特点——“纪实性”。
D.文章第四段从写“虚”的角度,先指出散文的真正用意,后分析了两类散文各自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确立了“自我”的主体地位,与世界文学对接,取得了辉煌发展和巨大业绩。
B.现代散文重在对“自我”的肯定,而先秦之后的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都是应时之作。
C.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没有虚构想象的成分。
D.只有开掘人性、净化心灵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因为它情感明净,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奇的“光学悬链线”

在公园里或街道旁,我们常能看见成排的水泥柱子两两之间连以铁链,铁链自然下垂形成一段优美的弧线。悬索桥、挂着水珠的蜘蛛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等等,都有着相似的曲线形态,这种两端固定的一条(粗细与质量分布)均匀、柔软(不能伸长)的链条,在重力的作用下所具有的曲线形态被称为悬链线。

悬链线进入公众视野,源于达·芬奇的画作《抱银貂的女人》。当我们欣赏着画作中女人脖颈上悬挂的黑色珍珠项链时,我们注意的是项链与女人相互映衬的美与光泽,而不会像达·芬奇那样去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固定项链的两端,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那么项链所形成的曲线是什么?随着后人研究的深入,悬链线的庐山真面目被揭开。

科学家们发现,在诸多形式的悬链线中有一种“等强度悬链线”可以保持结构在不同位置受力一致。那么,它施加到光上的“力”是否也一致?在这种奇特的力学特性启发下,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用粒子束在厚度仅百纳米的平面金属薄膜表面,刻下纳米尺寸的“亚波长悬链线”连续结构,并证实了刻有这种悬链线“花瓣”的金属膜,在光束照射后,可产生稳定可控的折射、反射等光学现象。

在国家973项目“波的衍射极限关键科学问题”课题支持下,中科院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研究证实,利用光子自旋—轨道角动量相互作用的物理原理,“悬链线”可以对光产生稳定、可控的“扳手”作用。就是说用“悬链线”结构制造的光学器件,可不借助任何凹凸透镜,仅在“二维”平面上便可实现光的折射、反射,甚至让光旋转成任意姿态。科学家们还曾将月牙形、抛物线形构造刻制在平面上查询光的折射、反射,结果证实仅有“等强度悬链线构造”具有稳定的光学相位变化。

“光学悬链线”可被用作一种基本构成单元来构建光学超表面,实现传统光学器件和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除了产生完美轨道角动量以外,悬链线超表面可用于制备诸如平面透镜、平面分束镜等光学器件。与传统的超表面相比,新结构实现了相位在二维平面内的连续调控,可以大幅提高器件的效率并降低噪声。

传统光学元件厚度远大于波长,这就是为何天文望远镜、相机镜头需要不同大小的镜头组。但悬链线光学器件,可通过操作纳米级超薄结构的平移、缩放、旋转等,实现光的相位变化,其厚度远小于波长。未来基于悬链线构建的新型光学元器件,具有轻薄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卫星等空间科学探测领域,手机、相机镜头等成像领域。

上述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创办的《科学进步》上发表后,受到了国际光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对其点评认为,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悬链线可用于构建超薄、轻量化的光学器件,有望成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的核心。

(选自于2016年9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悬索桥、挂着水珠的蜘蛛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等等,都有着相似的曲线形态,这种抛物线被称为悬链线。
B.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其画作《抱银貂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脖颈上悬挂着的黑色珍珠项链以其精美和珍贵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C.悬链线是由一条两端固定的粗细分布均匀、柔软且不能伸长的链条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曲线形态。
D.悬链线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人们根据其原理将其广泛应用在桥梁及电线安装等众多领域。
2.下列对“光学悬链线”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发现,“等强度悬链线”可以保持结构在不同位置受力一致,并证实了其在光束照射后,可产生稳定可控的折射、反射等光学现象。
B.“光学悬链线”可被用作一种基本构成单元来构建光学超表面,实现传统光学器件和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
C.悬链线超表面可用于制备诸如平面透镜、平面分束镜等光学器件。与传统的超表面相比,新结构实现了相位在二维平面内的连续调控,可以大幅提高器件的效率并降低噪声。
D.未来基于悬链线构建的新型光学元器件具有轻薄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空间科学探测领域和日常生活成像领域。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如果把光比喻成进行的列车,过去调整列车运行需要借助凹凸透镜,而现在仅需扳动悬链线这个铁道岔口的“扳手”,便可改变列车的前进方向。
B.传统光学认为,厚度均习近平面透镜不会产生光的相位变化。此次科学新发现,意味着利用“悬链线”构成的超薄纳米结构,能够在二维平面内实现对光的连续调控。
C.未来的显微镜、望远镜甚至相机镜头,或许不再需要复杂笨重的镜头组,仅通过百纳米厚度的平面金属薄膜,便可完成光的聚焦、偏转等控制。
D.中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纳米悬链线可广泛用于构建超薄、轻量化的光学器件,这一成果已成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的核心。
2018-06-29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夫吴嫂

崔立

周庄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古镇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游玩。摇一尾小小的乌篷船,在周庄的小河里缓缓摇曳,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吴嫂,就是众多摇船的男女船夫中的普通一员。

说起吴嫂,还真不能不让人长吁短叹一番。吴嫂是周庄本地人。吴嫂的命委实不好,3岁死了爹,五岁死了娘。18岁那年,抚养她长大的爷爷奶奶双双过世。20岁,吴嫂嫁了同村的吴大有。22岁,吴嫂生下了智障儿吴小丁。25岁,吴大有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十几年来,吴嫂一个人带着儿子吴小丁过日子。

吴嫂起先在镇上厂里打些零工,因为要照顾吴小丁,自然就不能随其他人一样做长工,收入就很少。后来,听说做船夫能赚钱,有时游客高兴了,还会给上一些小费,吴嫂就去做了船夫。

一开始,确实累。摇上一天的船,回到家里,吴嫂手上完全没力气了。长得像个小大人样的吴小丁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吴小丁说:“妈,我要喝水。”吴嫂舒展着手臂,说:“小丁,妈太累了,你自己去倒吧。”吴小丁说:“妈,我要喝水。”不知怎么的,也许真的是太累了,吴嫂心头猛地就有了气,说:“吴小丁,你就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自己去倒水吗?”话一出口,吴嫂想起了什么,转过头,就看到吴小丁眼中的泪。吴嫂赶紧跑过去,抱住吴小丁,说:“小丁,对不起,妈妈不该说那样的话。”吴小丁也抱住吴嫂,一个劲地呜呜呜直哭。

吴嫂做船夫,比其他人都要卖力,因为摇船是按摇多少趟算费用的。

早上9点上班,吴嫂8点就来了;下午5点下班,吴嫂都到6点才走。负责调度的老黄说:“吴嫂,你这样我很难做啊。”吴嫂说:“黄哥,你就帮个忙吧,你也知道,我家里确实困难。”老黄是个心善的人,叹一口气,说:“好吧。”

一起摇船的人也知道吴嫂家的困难,有时游客少,生意清淡,大家都会说:“吴嫂,你先去摇吧,我们再休息会儿。”每次,吴嫂都会很感动地说:“谢谢,谢谢大家。”

张妈和吴嫂聊得多。张妈说“吴嫂,你这么拼,会累坏的。”“张妈,我是想多赚点钱,我有大用处。我问过一位上海的专家,说我儿子是智障,是可以治的,就是要10万块。我现在已经存了7万块,再有3万块,就够了。”

说来也巧,几天后,3万块钱就有了。

吴嫂从她摇的船上捡到了客人丢下的一个包,包里正好有3万块现金。吴嫂把钱交给了老黄,老黄把钱交给了旅游区管委会,管委会的大喇叭反复播着寻找失主的启事。

3万块钱,可不是笔小数目啊。遗失包的,是一位外国游客,他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好,好!”

这事因为涉及外宾,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应,昆山电视台特地派记者来采访吴嫂,还准备为这事做一个专题。

吴嫂坐在摄影机前,正襟危坐。

漂亮的女记者问:“吴嫂,听说你是这里众多船夫中的普通一员?”

“是的。”

“能说说,你为什么要做船夫吗?”

“我是想赚钱,赚了钱好为我儿子治病。”

“那在捡到钱后,你第一反应就是把钱交出去吗?”

吴嫂说:“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想把钱交出去,你不知道,我儿子治病,一共需要10万块,我现在存了7万,还差3万块。要是加上这捡到的3万块,就能凑够10万了。所以,一开始,我是想拿这钱的。后来,我又想,要是这钱别人也是用来治病的,或是派别的用处的呢,那我不是罪孽大了吗?而且,即便是用这钱治好了儿子的病,我这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的……”

不知为什么,采访吴嫂的这个专题片,始终都没播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周庄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古镇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游玩”等,为吴嫂当船夫、捡到外国人的钱包等情节作了铺垫。
B.写吴嫂“听说做船夫能赚钱,有时游客高兴了,还会给上一些小费”等,不仅照应了小说开头的内容,还表明旅游业也使人际关系金钱化。
C.小说写“吴嫂赶紧跑了过去,抱住了吴小丁”,是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泪花,知道自己的话伤了儿子的心,感到很对不起儿子。
D.吴嫂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捡到钱包时想用这3万块钱凑够儿子的治病钱,并无损她高尚的人格,相反,让读者觉得她坦诚朴实
2.吴嫂在船上捡到客人钱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小说结尾说“采访吴嫂的这个专题,始终都没有播出来”,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看法
2017-11-16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

高尔泰

①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古代文书。根据纸质、墨迹、题记、内容等考证,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五万多件经卷。主要是手写本,少量是印刻本。

②佛经源出印度,初无笔录。佛陀圆寂几百年后,弟子们集会讨论,才开始有梵文写本。又几百年后,随教东渐,才开始有汉文译本。佛经的汉文译者精通梵汉两文,又怀着敬畏之心,译经慎重其事,当能有“信”“雅”之功。“达”则未必。原文博大精妙,古汉语能动多义,译文不免难懂。如“般若”,有智慧义,但不是一般智慧,无从译,只能音译。译文需要阐释,音译更离不开阐释。魏晋南北朝以来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有心无心地,也带有争夺阐释权(包括老、庄的阐释权)的成分。

③不识字和粗通文墨的善男信女,很难读懂佛经,只能由寺庙里讲经的和尚说了算。讲经的和尚,对佛经的理解深浅不同,但都力求讲得通俗易懂。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本土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结合进去,与经义相附会,即兴发挥,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叫做“俗讲”。

④俗讲的形式,有点儿像民间的说书。四川出土的东汉击鼓说书俑,生动传达了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宫廷倡优文化和民间市井文化中融汇的信息。我们可借以想象,当年和尚“俗讲”的情景。讲经的和尚留下一些稿本。敦煌遗书中,有一种写本,叫“变文”,也就是“俗讲”的稿本。

⑤这些稿本,用毛笔写在纸上,谨敬工整。字迹钉头鼠尾,佳者是“经体”范本。大多语言粗糙,掺和着儒家意识和鬼神迷信。稿本出手,就被视同经典,信众通称“宝卷”或者“宣卷”,可据以弘法。

⑥在这些变文中,看不到作者独立的自我。但是可以看到,佛家和儒家群体性庙堂文化的逐渐趋同。例如,《报恩经》变文,渗入了许多汉儒忠孝节烈之类的公共伦理。

⑦这些变文,除历史价值、书法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清末民初胡适、刘半农提倡白话文,曾经很推崇它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的努力。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被誉为“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亦以之为宋人话本滥觞。宋人话本,不以传教为目的,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迎合听众趣味,仍然是一种公共写作。说书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会,有编写“话本”的作坊,也有代代相传的秘笈,可以有定点,也可以走四方。从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想见一斑。

⑧就在这一斑中,也透着汉儒传统。蔡邕之罪,叫“奸臣”,忠不忠君,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奴隶的道德,作为集体无意识,充满在田夫农妇、引车卖浆者喜闻乐见的段子之中。后来流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不例外。刘“皇叔”才是正统,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梁山泊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样的价值观,贯穿在中国千百年来演义家不同的作品之中。

⑨专家们看敦煌变文,一般都不过问价值取向,只着眼于文本体裁,都没有涉及到变文这种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定位的问题。

(选自《我怎么看文学》,有删改)

注:①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很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批古代文书,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经卷,主要是手写本。
B.因为佛经原文博大精妙,再加上古汉语能动多义,所以译文未必“达”,需要阐释,引发了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
C.讲经的和尚,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印度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与经义相附会,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
D.由鲁迅撰写的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把变文作为宋人话本的起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般若”为例,论证了佛经有些内容无从翻译为汉文,只能音译且需要阐释。
B.第四段将“和尚‘俗讲’”与“民间的说书”进行类比,论述了变文是多种文化的融汇。
C.第七段引用陆游的诗句,既论证了宋人话本“是一种公共写作”,又引出了下文有关话本、演义小说等“透着汉儒传统”的论述。
D.佛经有写本、译本和宋人话本三种形式,全文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敦煌变文是“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看法。
3.结合全文,简析“变文”的价值。
2019-01-24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