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9 题号:101364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具有传承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渐失传。
4.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报道,最后一自然段对这则新闻报道起到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体裁特征简要说明。
5.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到了唐代,巴蜀文学又重新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这种繁盛局面维持到宋端平三年蒙古铁蹄南下破蜀,便发生了变化。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汉赋、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者就是巴蜀作家,从而独领风骚而万世流芳。汉赋是在司马相如手中定型的,为汉代辞赋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杰出作家陈子昂、李白,在促进唐代诗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薛涛是唐代最为出名的女诗人,与宋代李清照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欧阳炯、孙光宪、李珣等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词人。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领风骚。苏轼的诗、文、词创作代表了宋诗、宋文、宋词的最高成就……上述巴蜀作家都是在离开四川后才扬名于世的,但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后才声名渐显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自古诗人例到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盛唐两位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也都来四川为官,留下了许多吟咏蜀中山水风物的诗篇。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样也代表了唐诗中七律的最高成就。此外,元稹、贾岛、李商隐、温庭筠、韦庄、李珣、孙光宪、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著名唐宋诗人都曾入蜀。

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气质,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神话传说孕育了诗人们的丰富想象。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风格上偏向于崇高壮美,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赋和唐诗最能显示巴蜀文学的崇高壮美风格。这些不同时期的巴蜀作家,创作体裁与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同样的崇高壮美风格。巴蜀文学多才女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算得上是一部男性创作史,古代女作家寥寥,但巴蜀文学却不乏女诗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汉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涛,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与黄崇嘏,宋代的蒲芝、史炎玉、谢慧卿,明代的黄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颀、沈以淑、左锡嘉、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个前提是家族文学的兴旺,从宋代眉山三苏起,直到清代绵州三李,中间出现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这是巴蜀文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共处,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与巴蜀文化的发展并不同步,巴蜀文学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后才发展起来。
B.优待文官及崇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宋代巴蜀文学的昌盛及巴蜀作家独领风骚的格局。
C.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成为汉赋、唐诗、宋词的杰出代表者。
D.巴山蜀水以及古蜀地悠久的神话传说对蜀地及入蜀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顺序论述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巴蜀文学辉煌不再的历史成因。
B.文章第二段列举不同时期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论述了巴蜀作家的创新精神及辉煌成就。
C.文章在阐述“自古诗人例到蜀”时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为例,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在分析了巴蜀文学具有崇高壮美风格及多才女作家特点的成因时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巴蜀文学起步时就创造了奇迹,快速的发展导致其后南朝时期蜀地知名作家匮乏。
B.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辉煌,这与当时巴蜀地区经济衰退密不可分。
C.无论是蜀地诗人,还是入蜀的文人,其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都表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D.家族文学的兴旺是巴蜀文学发展中的独有现象,也是巴蜀多才女作家的重要前提。
2019-06-27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我国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断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精练简洁,含意深刻。书中不仅有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又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自称多谬悠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要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态肆、变幻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魏晋文人、宋代的苏轼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散文,《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春秋》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晋公子重耳出亡》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并且写出了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地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国语》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不少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后代的赋和一些议论文多受其影响。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导。

(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散文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尚书》里面的文章都可归入散文这一文体。
B.《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精辟,有着雄辩色彩,已能从人物语言中看到人物性格。
C.《庄子》由一个主旨统领,通过寓言故事衔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形象阐释。
D.《战国策》和后代的赋有相似之处,如虚构想象的描写,议论纵横、文辞瑰丽的风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诸多作品,表现了先秦散文的丰富多彩,论证翔实具体。
B.文章基于时代背景,抓住先秦散文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这一特点进行论证。
C.文章论证时,将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的特点进行对比,使先秦散文的艺术性更突出。
D.文章先对散文给以界定,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收束全文,指出先秦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用于说理,《春秋》用于记事,但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B.《庄子》文笔汪洋恣肆,挥洒自如,这一特点影响着后人创作,但从没有被超越。
C.在没有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同是叙述一件事,《左传》要比《春秋》详细生动。
D.先秦散文不是纯文学作品,还处于应用阶段,但语言艺术方面已有不凡的成就。
2021-02-03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打开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很容易就能在视频播放页面找到倍速播放选项。倍速播放指在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由用户自行选择加速或者减速的播放行为。调查显示,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这一收视行为不仅体现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接受特点,也折射出媒介发展对艺术创新的技术驱动。

不过,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倍速播放是有选择的。为什么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话题曾经登上微博热搜。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不过,当面对品质好剧时,观众不但不会选择加速,反而会再次或多次观看。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视听语言、饱含深情的台词、直击人心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一再品味。

可以说,倍速播放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而流媒体技术为这种个性化提供了调试和选择的可能。在新媒体终端尚未普及时,录像机、VCD机或DVD机播放已经具备了快进或快退的功能,但彼时的倍速播放操作并不便利,观赏效果也不甚理想,很难形成潮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看剧越来越便捷,倍速播放的实现也越来越容易。

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配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

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二:

相较于娱乐消遣内容的倍速播放,由于网课的用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大量青少年每天固定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那么,增加了倍速功能的学习视频到底会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度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

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摘编自胡珉垮《倍速播放,赢了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
B.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就会不断“进化”,诞生新型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C.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速度播放视频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速度较慢,学习者心理压力低。
D.在李葆明教授看来,日本、美国及MOOC的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重要变量没有得到控制,因此上述实验没有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速播放既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影视剧内容,同时也能够播放出陌生的音乐,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
B.倍速播放是观众艺术欣赏个性化需求的产物,它的实现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C.倍速播放对艺术创作的反哺,体现在一些信息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
D.从MOOC的实验结果看,视频播放有字幕时,播放速度对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无字幕时影响显著。
3.如何利用视频倍速功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请结合材料二,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11-16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