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9372061
阅读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家庭学校还可以调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家庭学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家庭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

材料二:

美国的“在家上学”现象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并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约有150万学生在家上学,约占全国学龄儿童总数的2.9%。2010年,就学儿童已接近200万人。据了解,这种方式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南非都是合法的。在加拿大、法国尤其盛行这种教育方式。以美国而言,在家教育的申请原因,可归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8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选择“在家上学”。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

材料三:

许多人之所以会本能地反对“在家上学”,是因为这与教育国家化的概念相抵触,是合理不合法的。然而《义务教育法》最本质的精神,是保障儿童接受教育,在家上学与这一法律精神并不冲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确定了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价值;教育的民主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增加,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现行的法律也为改革“预留”了可能性空间:《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它提示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在家上学合法化的路径。

“在家上学”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有利于克服大一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多样化的教育创新;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虽然“在家学习”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生活中的选择,但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没有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历,“在家学习”的孩子想要参加中考、高考时,学籍不完整导致这些孩子没有报考资格。因此应明确“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搭建“在家学习”者与学校教育的桥梁。给予“在家学习”者合法的学籍,并制定中小学在家学习的学历认定办法;制定“在家学习”者参与中考、高考的具体办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上学,也被称为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教育者的教育形式。
B.美国在家上学现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发展较为迅速,申请在家教育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C.专家认为,在家上学并不违背我国教育法规的本质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特征。
D.朱永新认为,在家上学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和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个人、家庭和教育本身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上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由此可以推断传统教育在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是不够的。
B.在家上学在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盛行,学生人数很多,也是合法的教育形式。
C.中国在家上学人数较少,选择的原因主要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经济文化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
D.杨东平认为,现行《义务教育法》为教育改革预留了空间,只要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家上学就合法化了。
3.从材料看,中国的“在家上学”的原因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具有怎样的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饴,怨之者弃如敝屣。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
B.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C.“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播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
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
C.文章第五段举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
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
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性的特点。
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
D.作者认为“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并由此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2022-08-19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门以某市为样本,随机选择农村中学45所,农村中心小学41所,对其相关美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

较为充足

基本达标

较为缺少

严重缺少

美育设施设备

11.9%

21.43%

38.1%

28.57%

美育经费投入

4.76%

29.76%

42.86%

22.62%

美育师资数量

8.33%

25%

35.72%

30.95%

美育课程开设

5.94%

15.48%

33.33%

45.25%

(图表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31日)


(1)对上述三则材料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校完全不重视美育课程的开设。
B.材料二指出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
C.材料三明确了学校是美育的摇篮,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D.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2)根据材料一,写出你对某市美育工作开展总体情况的探究结果。
(3)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向同学们征集将传统文化融入美育的可行性建议。小美同学提出了“皮影艺术进校园”的建议。请你根据材料三,再提出两条。
2023-09-24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判断一种民间文化事象是否属于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学研究给出了丰富的界定标准,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我们可借此来观察年度汉字评选,挖掘其民俗特征。

关注度高,参与性强。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定的举办时间,大体在每年11月启动,12月中下旬揭晓,同时覆盖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地区、行业,参与人数众多,是一种全民性文化现象,社会认同度非常高。2019年国内汉语盘点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

传统深厚,多年传承。这种传承性既表现为活动自身多年来的延续,更表现为对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年度汉字评选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组织的今年的汉字评选,2020年日本选出的字是,与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密切接触相关。我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于2006年起推出年度汉语盘点,今年入选的前五位候选字分别是抗、民、云、疫、安。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陆续开始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圈的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凝聚力,有诸多鲜活生动的呈现形式,离不开它深厚的汉字文化传统土壤。可以说,年度汉字评选是汉字民俗传统与新技术、新媒体共同催生的新花朵。

扩布性强,覆盖面广。一方面,年度汉字评选覆盖了汉字文化圈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扩大到汉字文化圈以外,如欧洲华语广播电台发起的法兰西年度汉字。另一方面,国内的年度汉字评选还扩展到许多省市、行业和媒体,也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乃至个体,如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山东省年度汉字评选、全媒体年度汉字评选等。同时,年度汉字也已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词或短语,成为一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以我的年度汉字为名的命题作文或征文活动频繁出现,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成长。

多元发展,趋于泛化。年度汉字评选在稳定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稳定的文化内核与多彩的呈现形式共存,并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与泛化趋势。各项活动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又呈现不断创新、不断升温的态势。近年的汉语盘点增加了用短视频发布字词并讲述故事等环节;一些活动还出现了年度汉字评选同行业或地区的文化民俗活动相融合的情况,如2018“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仪式与陕西白水谷雨祭仓圣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进行。

摘编自刘凌《年度汉字评选:汉字文化新民俗》,光明日报202012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虽然有相对固定的程序,但它的呈现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
B.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已经传承延续多年,体现了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C.年度汉字评选不仅在汉字文化圈内得到了扩布,而且扩大到了汉字文化圈外。
D.年度汉字评选有比较固定的举办时间,因此参与人数众多,社会认同度很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民俗的界定标准,为挖掘年度汉字评选的民俗特征提供了依据。
B.第三段论证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起源于日本这一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论证层次清晰,论述较为全面、深入。
D.文章结合汉字文化的传统展开论述,增添了年度汉字评选新民俗的文化底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度汉字评选方兴未艾,在不同国家、地区乃至行业之间,都受到了高度关注。
B.年度汉字评选有赖于汉字文化传统,没有这种传统,就不可能有这种活动产生。
C.年度汉字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已经成为人们一种自我总结的表达方式。
D.年度汉字评选新民俗的形成发展,还得益于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推动与促进。
2022-02-22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