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 题号:93872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以“重大”

完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该包括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工程,只要史观明确、群策群力、舍得付出,相对来说容易办到。唯有重大美术创作,评判尺度宽泛、模糊,一直以来缺乏清晰阐释。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以直觉地指向为以美术创作工程方式描绘的重大历史题材,或者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大工程,更应该升华为关于历史题材的、工程级别的重大创作。

一般而言,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择的艺术家,都是基本功扎实的行业佼佼者。他们创作出人物繁多、场面宏大、气势震撼的作品,并非难事。可重大美术创作,假若没有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作为支撑,只是罗列图像、虚构细节、炫耀技术,扎实的基本功也可能起到反作用——越是人物繁多、场面宏大的作品,越容易给人以浮光掠影、空洞无物、虚张声势之感。一旦失去艺术含金量的支撑,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便很容易沦落为通史背景的插图,放在展厅里观众所能感叹的,大概也就是形式的“重”和画幅的“大”。

重大历史题材,往往关注的都是历史的转折,关键点都在于突破,都是以创新方式、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相关美术创作,也必须在艺术上有所建树——以艺术突破的方式,匹配历史突破的重大时刻。历史是过去式,只有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才能够打破时间的禁锢,把历史瞬间变成艺术永恒。这实在是艺术的魅力,亦为艺术的能事。因此,可以称之为重大美术创作的作品,绝不是仅仅勉强满足形式和内容的要求。它们需要于精神、品格、品质方面,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契合,才堪称肩负“重大”二字。

比如,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在写实油画基础上,加入传统装饰性因素,获得广泛赞誉,成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再比如,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把中西方雕塑的成就,成功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恢弘凝重,又激烈昂扬的艺术典范。类似作品,还有许多许多。它们都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单单情真格高、技艺卓绝,更强调了突破与创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当之无愧。

今天,绝大多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依旧选择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经典门类,略显保守。我理解,一方面平面和静态的创作,容易作出评判和获得响应;另一方面组织者和艺术家,可能还是希望复制曾经的模式,以获得操作的安全感。但如此行事,也容易放大模式化的弊端,忽略甚至切断更大范围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种种可能性。一旦“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就谈不上与时俱进,即使出现一些优秀作品,与巨大投入相比,仍然不成比例。站在责任和担当的角度,面对时代一直期待的文艺创作之高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该更有所作为。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需要更广阔、更自由的创作空间;需要摒弃陈规旧习,不束手束脚,接受挑战和充满自信地大展拳脚;需要以新颖、多样和多元的艺术状态呈现。何以“重大”,不就是源自突破与创新?

摘编自《论美术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热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重大历史题材比重大工程和重大美术创作更容易办到。
B.重大美术创作应该以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作为支撑,不只是形式的“重”和画幅的“大”。
C.重大历史题材的关键点都在于突破,相关的美术创作也必须以艺术突破的方式与之匹配。
D.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与时俱进,杜绝再选择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经典门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分析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了文章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强调完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三个部分,重大美术创作是其核心。
C.文章运用例证法,阐明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刨作不仅要情真格高,更要强调突破与创新。
D.文章结尾,以设问与反问相结合的形式,有力地回答了文章题目提出的问题,使论述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基本功扎实的艺术家也难以完成真正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B.那些可以称为重大美术创作的作品,需要在精神、品格、品质等方面,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契合。
C.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在写实油画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堪称典型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D.虽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投入巨大,但组织者和艺术家缺少责任和担当所以少有建树。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 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 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 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 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 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 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二)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 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 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 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 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 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 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 有民族特点的。其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 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雕琢;这种流畅,来自推敲。他 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 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三)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 篇,系“黄”、“老”合抄之本。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 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 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 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 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 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 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局势节节败退,戴安澜将军在带领军队向缅北野人山撤退时腹 部中弹,他坚持指挥军队抗战突围,最终伤势恶化,以身殉国。
B.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C.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守住誓言和爱情,面对焦母的无情拒绝,家人的“威逼利诱”, 最后“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最终也“自挂东南枝”。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曾有意尝试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文体,因此有人说他是个文体家。
B.作者列举《月下小景》、《神巫之爱》和骈文的故事,意在证明沈从文对不同文体的尝试。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但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句子。
D.“沈从文体”既包括他从多方面吸收且能调和的语言面貌,也包括他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成书时间早于《黄帝书》,且《老子》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B.《黄帝书》成书早于《申子》、《慎子》、《韩非子》,也就是早于战国中期。
C.《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论语》的成书时间,老子其人也长于孔子其人。
D.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
2019-02-26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

陈丹燕

①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②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的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好像是一个在沉思着什么的人,其实我没有思想,也不再了解思想的疼痛。我站得高高的,边上就是在古代战争中留下来的城堡。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变成了孤儿的拉斐尔正在度过一条蓝色的小湖,他要到罗马去画画,他忧郁地看着托斯卡纳美丽的坡地,这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故乡。而在一个阳台上,达·芬奇正在给蒙娜丽莎画着肖像,她微微笑着,是那种内心细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而挡在面前的微笑,没有这种心思的人,会觉得那种笑很神秘的。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从翡冷翠老城里的一扇木门里走出来,他的脸带着受苦的样子,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可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福的。而在圣马可修道院里,安波切利在墙上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报喜。我终于有机会看看我喜欢的画家。虽然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可我终于是看到他们了。

③我长在山坡上,天天晒太阳,鸟在我头上叫,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的一生只要好好地站在那里就行了。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我希望在我无尽的生生世世里,有一世是这样一棵可以放任自己,甚至对自己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柏树。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爱树的人要是一定要把我挖回家,我就死在他家的院子里,让他内疚。要是没有人打扰,我就一辈子在自己熟悉的山坡上,边上每一棵橄榄树都是世交,从来也没有迁徙时的凄惶。要是风轻轻地吹过的话,我弯了自己的树梢,路过这里的但丁看到了,把我风里好看的样子写在他的书里。几百年都过去了,人们到但丁在托斯卡纳的故居去参观,还能听到一个柔和的男声,用优美的意大利语,朗诵着这个片段。

④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没有感情,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那是古老的驿道,还是美第奇家族为了征服整个托斯卡纳而修的。我看到_________急急地骑着马经过,回到阿拉维去接他的         ,去奔赴一个悲剧。可是我不会感到伤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短短的一分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了书,画成了画。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单人床上看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看到了一棵长长的柏树在路上。她指着画上的树,对她的妈妈说:“它看上去真的伤心啊。”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一棵树是没有心的。

⑤做托斯卡纳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一生一世,面对的只是在阳光里宛如流蜜的绿色大地,这是多么好的来世。可是人到底有来世吗?

——选自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注:①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首府翡冷翠,今译为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1.模仿下列句子造句:
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2.简析文章第②段引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波切利等人物的作用。
3.赏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文学人物名。
5.简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中“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表达“我”看了那幅画的感受,因为“我”已成为一棵没有思想的树,所以看到喜欢的画也无动于衷。
B.第②段中“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实际上是在赞叹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以至于他之后的几代画家都不能超越他。
C.第③段结尾描写人们到但丁故居参观的场面,目的在于表现但丁作品流传的久远,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题目“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表达了作者对托斯卡纳的热爱,托斯卡纳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作者。她只想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E.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现实的描摹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语意隽永,意味深长。
F.作者是女性作家,语言细腻柔和,在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2019-12-04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种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国学越来越热,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文化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亲和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学热,并非简单的“复古读经”,它有着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国学,从广义上看,应该是指中国每个时代文化的主要潮流。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国学包括每一代学术思想的主要潮流。推而广之,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学应该是每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的主要潮流,如汉之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

如何才能利用传统国学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史上不乏经验教训。早在晚清,中国的文化人就开始为“我手写我口”而努力,但进展相当缓慢,迟至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文言文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直到1920年以后,文言文才真正“无可奈何花落去”。扭转局面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点是官方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胡适陈独秀等人与林纾、章士钊等人争执得未分胜负。1920年春教育部一声令下,从这一年的秋季起,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科书均改用白话文,反对方自动偃旗息鼓。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只要给一个官方命令,说从某年某月起,“四书五经”必须进中小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国学热就不只是热,而且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但话又说回来,国学热是一回事,新的国学范式的建立又是另一回事,二者不能划等号。

诚然,传统经典文化的大范围推广,离不开官方的政策,但良好的群众基础无疑为政策的顺利实范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之,再到曾国藩、毛泽东,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是以各区域文化为基础、集各区域文化而形成的,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

摘编自陈伟华《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显示出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的心理。
B.广义国学涵盖了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思潮,如汉代经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等。
C.现在的国学热包含了对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以及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D.新时代国学的范式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描述出其外在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题然后剖析国学热的现象及其本质再阐释国学的内涵。
B.文章从官方政策、群众基础、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证现代普及国学的相关问题。
C.文章作者陈述湖湘文化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提醒人们要将地域文化置于首位。
D.文章结尾指出了复兴国学和传统国学的区别让人们对新时代国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虽然遇到很强的阻力,但是白话文最终得以普及,胡适等知识分子起了关键作用。
B.如果国家规定中小学阶段必须学习“四书五经”,义务教育必须开设经学史课程,那么新的国学范式就会确立。
C.要在大范围内推广传统经典文化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要比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便利得多。
D.新时代的国学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应该有发现、发掘和创造,实现它的途径是“倡明国粹,融化新知”。
2019-12-11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