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9460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词语中 “济”字的意义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中的“济”相同的一项
A.济世安民B.同舟共济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
2.下列各句词类活用与 “既东封郑”的“东”相同的是(          
A.夜缒而出B.共其乏困C.越国以鄙远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君知其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对文段相关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始终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秦晋势均力敌,因为秦与郑结盟,使晋国处于进退两难之地,晋文公经过缜密的分析不得不退兵。
C.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 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D.《左传》、《公羊传》、《东周列国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 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⑤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君子A计成B而后行C二三子D计乎E有御楚之术F而有守G国之备H则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与“闻畏而往,闻丧而还”两句中的“畏”字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害怕”之义。
B.“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句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C.“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两句中的“见”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下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下城,却谎称下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
(2)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5.公冶临终前对他的部属所说的话,表现了公冶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4-01-25更新 | 1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甲]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初,伍员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①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覆。②越:流亡。③逮:及至 ,趁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2.下列课文和选文中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公从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C.伍员申包胥友                      君王沛公饮
D.子姑就馆,将而告               阙秦以利晋,唯君
3.下列句子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2022-01-27更新 | 1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
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
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
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022-07-17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