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8 题号:94889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这一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I2.4%上升到17.5%,2017年每lO万人口中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

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电影创作水平的提升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
D.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的原因有:门槛升高,创作素材贫乏,进口限制放宽。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90后这一代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B.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C.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较强的票房号召力。
D.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
3.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2019·山东济宁·一模 查看更多[2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被称为中国的“5G元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世界5G大会的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今年,中国政府发放了5G的商用牌照,正式启用了5G商用服务。目前,全国开通5G基站11.3万个,预计年底将达到13万个,5G套餐的签约用户已有87万个。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则分享了一些象征着巨大潜力的数字:根据相关机构测算,未来15年,5G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万亿美元。到2035年,5G将拥有价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为全球带来2200万个就业机会。

过去被科幻小说描绘的智能化场景,比如智能化的家居场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全自动的智慧工厂,正在变为现实。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26日)

材料二:

“5G拥有此前几代网络技术都无法达到的能力,5G能够让网络超越人与人的互联,让数十亿计的物物互联并实时、可靠地操控机器。”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博策在大会期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马博策是德国人,专门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宇。他期待与中国厂商在5G方面开展合作,认为合作“可以创造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

目前诺基亚正与德国汉堡港的管理当局和运营商合作,希望借助5G技术提升整个港口运营的自动化程度。据介绍,未来运营可通过收集港区内的各项数据,结合虚拟现实应用,实时分析和管控车辆和船只进出,以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高港口通航能力。

在聚焦提升行业效率之外,不少公司还展示了自动化生产线方案。利用5G的超宽带、低时延等特性,这些生产线解决方案不仅能实现精密制造所需的准确操控,还能开展定制化生产,在同一生产线上制造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1日)

材料三:

2018年手机基站的出货额情况

(图自日经中文网)

材料四:

中国最大的公司已经在5G专利方面建立了领先地位。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商华为是这方面的领先者。而根据柏林专利信息平台IPlytics的数据,中兴排名第三,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正在协助运营商降低成本。杰富瑞香港电信行业研究负责人艾迪森·李(Edison Lee)表示,中国政府部门几乎免费为5G网络提供带宽。相比之下,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TC)的数据,美国运营商在两次5G频谱拍卖中花掉了27亿美元。在印度,代表运营商的行业组织表示,其成员无力负担规模预计达到840亿美元的频谱拍卖。

中国的运营商在基站建设方面的成本也要更低。艾迪森·李估计,这些基站在中国的单价可能只有3万美元左右,而在发达市场平均售价可能达到6.5万美元。中国的两大运营商已表示,它们只会租赁设备,因此每台基站每年的预付现金开支可以降低到6500美元左右。

德勤咨询估计,在美国,5G网络建设是企业自己的事。在土建和5G建设许可方面,美国运营商支付的费用至少将达到中国运营商的5倍。

根据美国的数据,中国已经部署了约35万个支持5G的基站,大约是美国的近10倍。

(摘自“新浪科技”2019年8月2日)

1.下列对5G带来的变化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未来15年,5G将拥有价值高达1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为全球带来超过220万个就业机会。
B.过去被科幻小说描绘的智能化场景比如智能化的家居场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等,已经变为现实。
C.5G拥有此前几代网络技术都无法达到的能力,能让网络超越人与人的互联,实现数十亿计的物物互联。
D.5G可以吸引外国科技和资本与中国厂商开展合作,创造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化的家居场景、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全自动的智慧工厂的实现,需要5G技术的强大支持。
B.5G有超越以前任何一代网络技术的能力,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C.中国电信设备商在2018年手机基站出货额中占有近42%的比例,其中华为技术(中国)增长势头明显。
D.每台基站每年的预付现金开支可以降低到6500美元左右,所以中国的两大运营商只会租赁设备。
3.我国5G在哪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2020-01-16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数据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高达8.1ZB,居全球第二位。据初步测算,全国企业数据要素支出规模约为3.3万亿元。如果考虑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等衍生市场,整体规模可能超过30万亿元。

如此海量的数据要素要想更好地发挥生产力作用,就需要破除数据产业在资产权属、流通交易以及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有助于对数据进行确权,推动数据的跨部门流通、开放和共享,充分释放数据的价值;将显著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取材于《科技日报》《国家数据局揭牌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   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创造力》)

材料二:

全息影像《霓裳羽衣舞》、无人机+VR沉浸式览古城……数字化新技术的多维赋能不断创造着古城西安的文旅新场景,丰富着文旅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为满足博物馆全球游客的多元性,VR影片包含中、英、韩、日四国语言,便于国内外游客全方位体验和了解兵马俑与大秦文化。

在含元殿遗址处,遗址复原的展示方式也增添了科技味,通过固定装置设施与特定观察角度、距离点位,含元殿、宣政殿等遗址的3D复原彩图,以等比例视觉呈现在游客眼中,为游客打造出身在盛唐的沉浸式场景新体验。

在数字化发展新时代,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典籍中的文化起来,需要数字科技的创新赋能,而数字文旅所具有的资源无限、时空无界等新特点,将会使文旅产业的形式更丰富、业态更多元、服务更便捷,实现西安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取材于《光明日报》《数字科技让传统文化起来》)

材料三:

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是全世界汉文古籍、甲骨、敦煌文献收藏最多的机构,金石拓片、古代舆图、少数民族图籍的数量全国领先,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等特色馆藏久负盛名。

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不用登录就可以全文阅读超过10.3万部的古籍影像资源。超过10万册的现当代中文电子图书供读者免费阅读。从传统到现代,从华夏大地到世界各国,国家图书馆的浩瀚馆藏,记录了时代风貌。国家图书馆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当文化典藏与数字技术相遇,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贵古籍实现活化,走入了千家万户,也让经典永续流传。

(取材于光明网《国家图书馆:让文化典籍入千家万户》)

材料四:

2023年全民阅读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影响公众阅读的因素和公众阅读渠道如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是数据,我国是数据产量大国。
B.我国数据产量巨大,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会让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领先世界。
C.数字文旅具有资源无限等新特点,它实现了西安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D.除国内游客外,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参观最多的是英国、韩国和日本游客。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有关“数字阅读”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发共享,让一些珍贵的古籍走入千家万户。
B.国家图书馆官网可免费、免登录阅读古今中外图书影像资源,十分便利。
C.在影响公众阅读的因素中大数据推送的影响最大,生活需要的影响最小。
D.线上阅读或学习类APP成为大众阅读的首选渠道,但依然有很多人阅读纸质书。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遗址复原的沉浸式体验虽好,但受到诸多限制,因而其技术还不成熟。
B.各类推送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推荐不同类型的好书。
C.大数据能让读者快捷地获取书籍信息和资源,但会让读者失去选择的机会。
D.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但数字化趋势下其未来的作用将大大降低甚至被取代。
2024-02-17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懦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种有的是时间。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我不赞成九斤老太的说法,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温饱问题,而我们的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在饥饿中度过的。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中》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但那时人们好像比较着得开,高考不像现在压力这么大,我们复习备考也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刷题,老师是不太管的。我自然想考上大学,而且希望过黄河长江,离家越远越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那时中华书局不定期出版的活页文选,专门刊载古诗文的,薄薄的册子,几分钱一本,我几乎都读过。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读《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革命小说,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那时没有钱,买不起书,读书一般从图书馆借,或者就在书店站着读。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就很珍惜,会抓紧时间读完,记得《青春之歌》出版时,学校没有钱买那么多书,就准备了两本,每隔几天撕下十几页,正反面贴在公告栏上,让学生围着读,像看连续剧似的。现在我藏书很多,可戏称坐拥书城了,反而失去了当年对于书的那种珍惜与敬畏。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教: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他是要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有关中国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但鲁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料。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想会选哪三本?

温儒教: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暂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
C.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鲁迅书籍的原因之一。
D.温儒敏先生认为只要减少学习任务的布置,孩子们就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阅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此次访谈,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
C.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对应的回答。
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3.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6-13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