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1 题号:95081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往见王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B.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C.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D.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游说之士,劝说君王采纳自己主张的说客策士。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B.上卿,官阶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级,位在大夫之上。
C.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防止秦国兼并的战略方针。
D.寡人,文中是赵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外,古代君王还常以朕、孤、陛下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反对和议。面对赵王的询问,虞卿反对楼昌派出重要使臣去求和的建议,认为不如派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
B.虞卿很有预见。赵王不听从虞卿联合楚、魏的建议,与平阳君议妥求和,并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虞卿准确地预料到了和谈不能成功。
C.虞卿权衡利弊。秦国要求赵王割地,虞卿向赵王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但赵王听从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的建议,答应了秦国的割地请求。
D.虞卿积极建言。虞卿向赵王建议,不如将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因此与赵国联合攻打秦国,使得齐、赵两国的大仇得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2)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忌妒
B.平其功                              伐:自夸、炫耀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恨、痛心
D.其辞                                 微:微小细微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A.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B.信见疑
C.《国风》好色不淫
D.皭然泥不滓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当,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善于交际,深受信任,常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C.屈原草拟好宪令后,上官大夫想夺过去据为己有,屈原不给遭到诬陷。
D.文段最后一句说屈原的志趣可以和日月争光辉,是对屈原的高度褒奖。
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019-07-12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长平之战中兵败身亡的赵括,相传还跟常用的成语“纸上谈兵”有关。
B.邯郸,与“邯郸学步”中的“邯郸”指的是同一地方,为赵国都城。
C.“武遂”“方城”原为魏国城池,后在相互征战中被赵国将领廉颇攻取。
D.善饭,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问,表达了与廉颇一样尚思报国的情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军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干,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以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却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5.廉颇为什么攻打乐乘?攻打乐乘之后为什么投奔到魏国?
2020-11-22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喜宾客,宾客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删改)


【注】①躄:跛脚。②槃散:即蹒跚。③罢癃:指残疾。
1.下面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宾客至者数千人                  自怨生也
B.婢妾绮縠                            忠而
C.秦军为之三十里                  匈奴七百余里
D.且王君而相赵者                  天下之豪杰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不杀笑躄者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邪曲害公也
B.非以君有功也                         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
C.临,大笑之                            犯乃死,重负国               皆好辞而以赋
D.平原君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强壮出                         降及物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C.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D.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4.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赵国灭那么(我们)就都会成为胜利者的俘虏,(我)为什么不担心呢?
B.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百姓)专心从事耕田织布,修整守卫和作战的工具。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本来他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况,都是出于人事的原因呢?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如何治理混乱的国家,擅长外交辞令。
5.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竖子:古代一是指童仆、孩子,二是用来称呼他人,意为“小子(含鄙视意)”。本文中和《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都取后者之意。
B.褐衣:褐衣是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所以也借指贫贱者,本文是指粗布衣。而《过秦论》中“以愚黔首”因百姓用黑头巾包头故用“黔首”代指百姓。
C.通侯:爵位名。秦代设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而《苏武传》中苏武所说的“位列将,爵通侯”,通侯是第二级。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取此意。
2021-04-08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