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96545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684亿元! 11 月12日零时,这个巨大的数字出现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天猫“双11”媒体中心的数据大屏上。2684亿元已超过2018年“双11”全天成交额。

在京东,“超越”同样是关键词。11日14时37分,“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突破1794亿元,超过2018年同期。

在苏宁,1分钟,苏宁家电数码类产品销售破10亿元。截至11日12时,苏宁易购线上订单总量同比增长86%。

“双11”电商大促展现出了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随着人、货、场关系的重构,强劲的新消费浪潮扑面而来。

(《经济日报》)

材料二:

“双11”电商大促,是对消费互联网包括物流、支付乃至供应链、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一年一度的大考,每一年的峰值成为下一年的常态,新技术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物流是其中最鲜明的写照。今年截至11日下午4时33分,天猫“双11”物流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0亿。菜鸟网络总裁万霖表示,应对物流“大考”,堆资源早已过时,现在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数字化让整个物流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升级。

在菜鸟,80余台智能化仓储机器人为“双11”提供服务,它们依靠二维码视觉惯性导航,自如地穿行在仓库中工作,比人工拣选效率提升两倍。新的物联网设备帮助快递仓里的库工们“鸟枪换炮",在单量翻倍的情况下,出库时效可以缩短1.5天。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这样评价:“千亿订单和流量洪峰背后体现的是高度复杂又协调的操作系统,“双11” 电商大促展现的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等多产业支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就造什么,两者高效对接,催生出海量商机,推动中国制造不断创新升级。有趣的创意产品、有料的高科技新品、有品的个性定制纷纷涌现,成就一片生机勃勃的市场蓝海。走在世界前列的电商经济,正在日益促使新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满足海量消费需求,需要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推进,激发出更大的内需空间。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百姓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双11”走过11年,中国市场也在不断进化,消费与供给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经济过程,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线上消费与现实生产连通,进而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匹配,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数字化变革,让供需对接的效率极大提升。科技应用创新,为构建中国内需驱动型经济赋能。科技赋能消费的优势在中国日益凸显。今年的天猫“双11”订单峰值超54万笔/秒,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支撑了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物流天眼”,移动闪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防伪溯源等创新应用,让交易更加便利和安全。未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智慧型零售,智能消费、绿色消费都将成为新趋势,助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从两端施力,拉动消费,优化供给,不断激发消费潜能;从中间施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供需对接更加便利精准……“双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出中国市场的蓬勃生机和中国人驾驭发展的智慧与创新。

(新华国际时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11”当天,天猫、京东、苏宁销售额都超越了2018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
B.“双11”电商大促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也显示着消费升级的强大动力。
C.消费者想买什么,企业造什么,但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则需完善的产业能力支撑。
D.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是“双11”电商大促展现产业支撑体系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数字表明,今年“双11”,各大电商的成交额再创新高,展现出消费潜力释放的巨大空间。
B.材料二说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数字经济推陈出新的“土壤”,也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支点。
C.材料三表明消费和供给只有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才能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D.“双11”所折射的是中国内需为经济带来的澎湃动力,体现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深刻转型,彰显中国智慧与创新。
3.请结合材料分析,满足消费者的海量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努力。
19-20高三上·安徽安庆·期末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17日电2019年7月13-15日,“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研讨会上,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分别做了题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的主题报告。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围绕如何读书,温教授给出了参考建议。他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可设计为三个 “圈”:最外圈是通识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部分书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帮助自己加深理解甚至提出专业见解,应有明确的阅读指向。他还说,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有自己的精神“自留地”。张玉新教授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儿的书。关于“啃”什么,他建议可以补短与扬长结合,围绕教学的“刚需”,同时关照专业发展的“长需”和新的发展需求等。他还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释了怎么“啃”读。他认为,书底儿的厚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高度,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一部成功的阅读史。语文教师自己不具备语文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未来而读,语文教师要先读起来。

(摘编自《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在长春举行》2019年7月)

材料二:

中小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读不懂名著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一些在幼儿阶段读着大量绘本长大、有着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仍然面临着阅读层次不高、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

长期以来,给儿童和青少年推荐哪些经典名著、如何指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却往往众说纷纭,缺乏有效的名著阅读策略和指导方法。很多教师和家长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甚至不惜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名著,这样做不但不能唤起儿童和青少年对名著的阅读热情,还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把本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给扼杀掉。

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阅读名著,爱上名著,努力培植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每一名家长的责任,更是每一名教师的责任。愿更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为他们搭起通往未来的阅读之桥。

(摘编自刘殿波《请给名著阅读以科学的指引》)

材料三:

王迪介绍,自己的阅读体验经常带给她教学灵感,设计出一些点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一个点子就是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与小说对话,就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些题目时而关注情节,时而关注人物,时而聚焦主题,时而又聚焦写法。虽只是一点一滴.但是润物细无声,焉知不会在某个际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个春天。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教师张萍萍如此分解通向阅读的途径:阅读之前先要放手,这是学生不被打扰的一种自然状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15分钟是一个底线;在活动驱动阶段,反复走进文本。老师可以设计关于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情节、理解人物、主题解读等内容,录制成一个小小的微课,然后放到网上让学生课后自己选择阅读;进入研读环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就做些荒岛生存手册、漂流地图、鲁滨逊的警示录。读《昆虫记》,就让孩子们用可爱的小精灵们去创作诗歌。

徐杰认为,很多语文老师在评价阶段就是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每页都要圈、点、勾、画。其实一本书中有些章节需要精读,有些章节可以泛读,因此要区别对待。同时,应尊重个体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基础,不搞“一刀切”。

(摘编自《阅读不是套路,是精神成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7月13日,以“新课程与名著阅读”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温儒敏等专家做了典型性发言。
B.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应“啃”读一些垫底儿的书,以便耕耘自己的精神 “自留地”。
C.由于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致使一些在幼儿阶段有良好阅读兴趣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阅读层次不高。
D.张萍萍认为学生阅读时要放手,读什么、读多久让学生决定,让学生处于不被打扰的一种 自然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是涵养和素质的体现,是语文老师应有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B.语文教师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既要读中外文化经典,还要读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书。
C.采取布置作业等强制性手段,硬性要求青少年阅读名著,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不会有任何有益的效果。
D.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做些荒岛生存手册、漂流地图,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能增强学 生记忆。
3.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语文老师如何才能当好“读书种子”?
2020-03-27更新 | 1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辨证看待“人走茶凉”

顾伯冲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8月10日07版)

1.下列关于“人走茶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自然现象上来说,“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用于招待客人的茶,由于主人不再续热水,茶自然就会变凉,不然就会变馊。
B.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有原来的权力和待遇。
C.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当个人离开单位后,与原来圈子里的人联系往往逐渐减少,关系淡了也属正常。
D.从辨证看待上来说,“人走茶凉”属情理之中,老干部从岗位上退下来,应调整心态,适应转变,而组织也不应再对之多加关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有人以“人走茶凉”来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此要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B.有的领导干部因为怕“人走茶凉”,别人的势利眼,所以在位时安插“亲信”,退下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不愿撒手,这会使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
C.领导人在位时门庭若市,退休后车马稀少;在位时请示、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退休后可能很难听到一次电话铃声,这些都应当以平常心对之。
D.辨证地看待“人走茶凉”,也应当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不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人走茶凉”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在单位好不容易有了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被遗忘,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
B.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
C.“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的那份权力,当然也就没有了相应待遇。
D.对于组织而言,应当把对老干部的尊重感情与明确自己的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2016-11-18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民本思想、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得到丰富和完善。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有改动)

材料二:

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紧密相关。为此,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有改动)

材料三:

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它是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较全面地展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这文献材料本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成为主线。
B.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D.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纵深程度。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基于此,要学好历史,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C.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D.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而是要实现跨学科的贯通融合。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完成了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B.某生选择报考古汉语方向研究生,导师建议他除了古汉语,还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C.在语文课堂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我们在鉴赏唐诗时,除了分析遣词、理解字面意思,往往还要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2021-04-12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