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96738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初,进右中允,直经筵,寻迁左谕德。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杨博、王崇古久历边陲,善谈兵。四维,博同里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习知边务。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史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四维为交关于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维,四维亦干进不已,朝士颇有疾之者。御史部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崇古为势要,四维父、崇古弟为大商。四维奏辫,因乞去。拱力护之,温诏慰留焉。

初,赵贞吉去位,拱欲援四维入阁,而殷士儋夤缘得之,诸人遂相构。及御史赵应龙勤士儋,土儋未去,言路复有劾四维者。四维已进左待郎,不得已引去,无何士儋亦去。东宫出,召四维充侍班官。给事中曹大野言四维贿拱得召,四维驰疏辫,求罢。帝不许,趣入朝。未至而穆宗,拱罢政,张居正当国,复移疾归。

四维家素封。岁时馈问居正不绝。武清伯李伟,慈圣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维结为援。万历二年,复召掌詹事府。明年三月,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冯保亦与善,遂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入赞机务。当是时,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四维由居正进,谨事之,不敢相可否,随其后,拜踢进官而已。居正卒,四维始当国。累加至少师、更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初,四维曲事居正,积不能堪,拟旨不尽如居正意,居正亦渐恶之。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于是四维稍汲引海内正人为居正所沉抑者。虽未即尽登用,然力反前事,时望颇属焉。

寻以父丧归。服将阕,卒。赠太师,谧文毅。

(选自《明史·张四维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B.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C.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D.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学士/甫两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筵,汉庙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元、明、清沿袭此制。
B.阁,一般指类似楼房的建筑物,文中是内阁的简称。内阁在我国明代、清代是最高官署。
C.崩,在古代有多重含义,但在本文是指帝王去世,另外崩还可以指古代王后去世。
D.同列,指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亦指地位相同者;同列犹同僚。其在文中指同等地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四维熟悉边防事务。他的边防事务知识是从长期在边陲任职、擅长谈论兵事的同乡杨博和舅舅王崇古那里学习得来的。
B.张四维明了时事,深得高拱器里。高拱掌管吏部,破格提拔他为翰林学士;他也与高拱勾结.使通贡事成,更得高拱认可。
C.张四维能够直面指责。而对给事中曹大垫说他贿赂高拱,他上奏辩解,请求哭免官职;皇帝催他入朝,可是他却因病回乡。
D.张四维能屈能伸。与张居正关系不好,却在岁时年节不断地向张居正馈赠礼物,谨慎地侍养、追随张居正,以图拜官开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益才四维,四维亦干进不已,朝上颇有疾之者。
(2)既得政,知中外积苦居正,欲大收人心。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违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①两造:诉论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设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各种事宜。
C.在古代,“就车”和“下车”都是指官吏新到一个地方赴任意思,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
D.礼部,管典礼、学校、科考等。礼部长官叫礼部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善于断案。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他们只带了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
B.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造好久没法抓的风声。令他放松警惕,然而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张淳体恤百姓。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儿就不抚养,张淳耐心规劝,又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张淳料事如神,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现在可以去抓捕他,手下人按照他的话,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2021-04-20更新 | 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注】①风宪,代指御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指前者。
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文中“盖”意为大概,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中的“盖”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
5.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
2023-03-21更新 | 2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宁王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获,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御史萧淮B尽C发D宸濠E不F轨G状H诏I重J臣K宣L谕M宸濠N闻O遂P决Q计R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悛,悔改、改变,与成语“怙恶不悛”中的“悛”意思相同。
B.遗,赠送,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中的“遗”意思相同。
C.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与“王怒疏屈平”(《屈原列传》)中的“疏”意思不同。
D.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属,与“尔曹身与名俱灭”(《戏为六绝句》)中的“曹”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燧初任江西巡抚时,身边的人都是朱宸濠的耳目,但由于孙燧备加提防,没有给朱宸濠的人留下任何把柄。
B.为应对朱宸濠的叛逆,孙燧加固了城防;因担心朱宸濠劫持兵器,他又假装讨伐盗贼,把武器全部转移到别处。
C.孙燧曾经七次送出秘密奏章,报告当地的情况,并提醒朝廷朱宸濠要造反,可惜都被朱宸濠半途截获,未能送达。
D.孙燧明知朱宸濠的生日宴是一场鸿门宴,但还是以身犯险,并对朱宸濠假托太后诏令之辞进行了理直气壮的质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2)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5.孙燧应对朱宸濠的叛逆以失败告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7-23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