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96745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全面步入 “互联网+” 时代,互联网的开放、平等、透明推动了未来学校教育从“自上而下”的部署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创造行动,使得教育数据曾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课堂智慧生成路径。在教学情境的协助下教学数据被赋予丰富的教育内涵转变为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再经思维共同体的认知加工演变为鲜活的教学知识,这些知识在教学应用中逐渐升华为教与学的智慧,推动了以数据智慧为主导的智慧课堂的发展,这便形成了课堂智慧化变革的取向。

(选自《未来课堂的智慧取向》)


材料二:

2018年11月11日,在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谈到了未来智慧课堂的发展。

教育大数据技术应用深度广度将进一步加强。当前整个信息化架构呈现新的变化,“云+端”是以前我们倡导的结构,但是未来是“云+边缘”,即逐渐形成边缘汇集的小个体。我们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学习服务,随着进程的深入,大数据的应用会越深越广。

未来智慧课堂发展趋势特征更加明确。第一,规模化的技术带来的是降维打击式的课堂变革和教育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降低价值,技术带来的是智慧化、AI化、数据驱动化。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AI)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趋于饱和和理性应用。目前大家都对移动终端的使用比较敏感,甚至担心学生会沉迷,但是整体上全球的趋势是移动终端的使用趋于越来越理性。第三,以线上“移动终端+5G+AI+大数据”支持下的小班、一对一教学场景模式,将有可能代替面对面学习模式。回归到学习场景,学习场景越具体,效率越高,越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所以将来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教师和人工智能辅助两者协同进行课堂的讲授。

(选自方海光《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课堂该如何深度建设》)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以人为本、崇尚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智能的互联网技术为每一个教师自下而上的实施课堂变革提供了新境界,智慧课堂的实践先行者已经吹响了号角。然而,立足当下的所谓的智慧课堂,在数据通往智慧的路途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智慧教学系统不能得以常态化的应用,面临着理念的、技术的、资金的、政策的等多方阻力,使得教学数据难以常态化的产出,偶然性的、零散性的或者精心设计好的数据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并不具备多大教学应用的价值;其次,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尚未出台,还需要一个很长的研发过程,这就会造成当前的教学评测工具以及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模型与标准,造成已有的智慧课堂所产生的数据将大多是结构混乱、标准不统一的 “坏数据”,难以生成大数据并加以分析,教学应用的价值有限;第三,对于当前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并未做好思想准备来迎接这些动态生成的数据,去深刻地思考这些数据背后的教学含义、问题与趋势,去深入地加工这些数据使其演变成为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教学知识,去影响自己的教学决策而改变教学行为生成教学智慧。用数据智慧重构未来课堂,任重而道远。

(选自《未来课堂智慧化变革的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未来学校教育曾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
B.从未来智慧课堂发展趋势来看,小班、一对一教学场景模式,将有可能代替面对面学习模式。
C.“云+端”、“云+边缘”都是信息化架构重要的结构形式,但是,未来“云+边缘”会是我们倡导的结构形式。
D.当前受理念的、技术的、资金的、政策的等多方阻力,教学数据不具备太大教学应用的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家对移动终端的使用会从敏感,甚至担心,逐渐趋于理性应用。
B.随着未来智慧课堂发展,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教师和人工智能辅助两者协同进行课堂的讲授。
C.立足当下的智慧课堂,在数据通往智慧的路途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课堂变革前景不容乐观。
D.对于当前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做好了思想准备,教学决策、教学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必将生成教学智慧。
3.面对智慧课堂发展,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工作?结合材料三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通过共享平台整合线下海量的闲置资源,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一家的东西百家用,共享经济发展势头正旺。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供需双方检索信息、建立信任机制的效率更高,即时划账的电子支付手段更便捷,使交易成本大为降低;同时,在多对一的消费方式下,商品在单位时间内实现,“百家用”,使用成本也被大大摊薄——一辆自行车一天之内被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付费骑用。

这背后,有交易定价、信用规则、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等多维度的支撑,是多个市场要素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的“化学反应”,说共享业态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的新成就也不为过。中外学界对共享经济的研究很多,一个共识是它能通过增加总供给、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消费者福利,增进社会福祉。

共享经济的贡献还不止于经济领域。目前,国内很多行业存在资源过度消耗、产能过剩等问题。共享经济提高了物质财富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这种“共享"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型,而且是一种集约高效的发展理念,是以契约为前提的“乐于分享”观念,值得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轻资产”的生活方式,“共享”不只是为了节省,更是为了减少物质羁绊,让身心更加舒畅。

(摘编自寒铭《共享经济做大更要做优》)

材料二:

2017-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规模统计情况(单位:亿元、%)

领域

2017年(市场规模)

2018年(市场规模)

同比增长(%)

交通出行

2010

2478

23.3%

共享住宿

120

165

37.5%

生活服务

12924

15894

70.3%

共享医疗

56

88

23.0%

共享办公

110

206

57.1%

生产能力

4170

8236

87.3%

知识技能

1382

2353

97.5%

合计

20772

29420

41.6%

材料三:

我国有近14亿人口,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消费人群,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新业态、新消费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相应促进了共享经济用户规模的急速提升。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共享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一旦一项创新有效满足了需求、解决了痛点,便可能迅速点燃市场热情,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资本积累了雄厚实力。在投资渠道有限、国家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资本竞相追逐共享经济这一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仅共享单车就吸引数百亿元创业投资资金。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共享经济创业者可以很快募集到资金,将抽象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具体的商业实践。2016年2月,“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部署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摘编自曲哲涵等《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路正宽》)

材料四:

从共享单车诞生至当下,共享单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难言理想。一些投放共享单车的企业拖欠押金,东挪西拆,仅靠风投资金苟活,这就说明共享单车的营利模式尚停留在纸面上,难以为继。关键在于,共享单车的营利模式即使实现,如果按照现在的经营方式不变,尤其是按照现在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大规模,那么,这不啻为对社会秩序管理的一个挑战,是现行社会管理模式无法容纳的一种经营方式。

实际上,共享单车的投放企业“只投不管”或“只投疏管”,社会管理部门监管不严甚至缺位监管,是共享单车投放企业不断扩大共享单车投放规模的原因所在。如果以企业的管理能力及其实际效果来评估和决定企业投放共享单车的规模,则会有效抑制共享单车企业的规模冲动,将共享单车的规模保持在适度水平。

(摘编自陈庆彪《共享单车:准入须有限、放开须谨慎》)

1.下列对“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的共享经济将巨量闲置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B.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平台交易有自己的优势,如能提高双方交流、建立信任机制的效率,方便支付,能降低交易成本,等等。
C.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结果,全球学界经过大量研究,得出共同的结论:共享经济对供需双方、对社会都有利。
D.共享经济体现出一种集约高效的发展理念,供需双方必须先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共享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精神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不仅有利于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且还能为国内许多行业排忧解难,因此各行各业都在发展这种经济模式。
B.2018年共享经济的各领域比前一年都有较大发展,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生活服务领域,发展较慢的是共享医疗领域。
C.当前共享单车的经营方式是不适合现行社会管理模式的,如果不改变这种营利方式,目前的困境就难以摆脱。
D.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如果监管严格,就会抑制共享单车企业的盲目投放。
3.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得好,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0-05-30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云教育”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之旅,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更好融合,“云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云教育”带给我们的有关未来教育的诸多绚丽想象,有望逐步成为更加鲜活的现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2月17日开通以来,该平台已开设119门学科课程。截至3月24号,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节,浏览量累计达到了9.94 亿次,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了1.95亿人次。据统计,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摘编自马璐璐、姜子涵《数说疫情下的“云生活”模式》)

材料四:

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盲点是定位不清晰,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具体体现:一、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堂以补习知识为主旨,以刷题为评价手段,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标。二、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没有专业、适需的资源支撑,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在线教育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都与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立与全球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

(摘编自吕文清《疫情催生在线教育2.0变革》)

1.下列对“云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基于云计算应用,搭建了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供教育方、受教育方等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
B.“云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对未来教育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想象。
C.据统计,自2月17日至3月24日,已经有近2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
D.春节后我国教育学习APP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春节增加7.5分钟,教育学习人群活跃时段占比较平日增加一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所搭建的平台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可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实现育人任务,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
B.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国在线教育的一次“破冰”之旅,但在线教育在定位、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不足阻碍自身发展。
C.建立与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提供体系完备且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这是在线教育能够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
D.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们须多措并举,加快在线教育整体能力的有序进化。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0-11-16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宅经济”就是“宅”在家里的经济。在日本,特定群体的消费内容和模式不仅定义了一种居家消费文化,也直接推动了动漫、电子游戏及衍生产业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人们希望借助远程办公摆脱通勤之苦。如今,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大众消费和工作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以往集中化的消费及工作被远程在线、分布式、个体化的模式所取代。至此,“宅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

居家消费中,网上购物火爆。据预测,2019—2023年全球在线餐饮外卖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5%。远程办公市场同样可观。据调研,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有部分时间远程办公,对亚太地区的受访者而言,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7%。

技术是驱动“宅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打破物理空间界限,使得距离不再是问题。技术与产业相互作用,巨大的需求催生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变革,产业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技术优化和成熟。

“宅经济”的发展也面临挑战。企业需要平衡用户体验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协同不足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日趋成熟,效率制约因素逐步消减,“宅经济”也将更受欢迎。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宅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 居家工作日趋流行》)

材料二:

买菜靠配送、看病靠在线问诊、上课靠网络直播、健身也远程……疫情影响下,大家自觉“宅在家”,带火了一批“宅经济”业态。

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类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比如生鲜电商、在线医疗。此次疫情让生鲜电商脱颖而出,巨大的需求刺激销售暴涨;对疾病的担忧,去医院的风险,疫情带来的多重焦虑让很多人选择了新的途径——网上问诊。还有一些属于相关行业的自救叠加需求,比如在线教育、直播健身等。疫情期间,线下培训班全部停摆,借由延迟开学,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以“停课不停学”的名义迅速推出了免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学员流失等带来的巨大损失。

疫情过后,这些行业的火爆还会持续吗?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活、工作逐步恢复调整,一些“宅经济”业态难免会有所降温。但此次疫情促使数字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也进一步培育了线上消费习惯,相关行业需要进一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将疫情期间的流量变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宅经济”是昙花一现还是有更大增长空间?》)

材料三:

面对这段“静默期”,实体门店纷纷开始在艰难中寻求“自救”,借助“宅经济”占位突围,并慢慢恢复元气。

疫情的冲击,让实体商家们开拓了线上渠道。一位服装业商家努力将线下实体由最大限度地“搬”到线上,通过“直播带货”加“微信群秒杀”的销售模式,短短数天卖出去了1000多件衣服,并把店里的库存销售一空。餐饮业则在变换着经营模式,提供更优的服务,饭店由“聚餐”变“送餐”。某实体火锅店在疫情期间推出外卖订餐,为了方便食客过把“火锅瘾”,他们还提供电热火锅。市民一个电话,他们把饭菜送到家中。

同时,也出现了有社会担当的单位、企业打造网上平台助商家“过冬”。疫情爆发以后,某传媒集团很快便推出“蔬菜同城免费配送”活动,包含蔬菜、瓜果、肉类、调料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以方便宅在家中的市民群众。该集团还依托自身的微信公众平台, 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商家提供帮助,当日推出“饭店免费入驻平台,市民点餐免配送费”的两免活动,一时间商家纷纷入驻。

(摘编自《处在寒冬里的实体经济借助“宅经济”占位突围》)

1.下列不属于“宅经济”范畴的一项是( )
A.带货主播每周在网络直播间推荐新品,提供链接。
B.王老师加入学生QQ群,为当天过生日的学生庆祝生日。
C.李同学下载运动软件并充值VIP,跟着私教在家锻炼身体。
D.哈六中利用网络平台召开全体教职工视频大会,布置工作。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经济”在部分国家因严峻的现实需求而产生,其发展则跟大众消费和工作模式相关。
B.“宅经济”的市场规模较大,全球抽样中有超过1/4的人群每周至少有部分时间在远程办公。
C.一些有社会担当的单位和企业的慷慨帮助,直接使得部分实体门店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占位领先。
D.疫情倒逼了生鲜电商和在线医疗等行业发展,但疫情之后是否能保持业态恒温则还不能确定。
3.线下实体店要凭借“宅经济”实现成功转型,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2020-06-10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