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97897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新措施密集出台,2019年9月2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2019年9月7日全国部分地区土杂猪生猪价格行情涨跌表(单位:元/公斤)

区域

省市

9 月 7 日

9 月 6 日

较昨日

较上周

安徽省

25.63

26.06

-0.43

-0.49

华东

山东省

24.45

24.45

-0.00

-1.25

浙江省

27.73

26.90

0.83

1.23

江西省

28.39

28.90

-0.51

0.79

福建省

29.00

28.42

0.58

1.68

江苏省

24.36

24.60

-0.24

0.07

上海市

25.94

25.58

0.36

0.94

新疆

23.41

23.50

-0.09

-0.03

陕西省

24.99

25.51

-0.52

-0.13

西北

甘肃省

24.15

23.53

0.62

0.36

青海省

10.00

10.00

0.00

0.00

宁夏

23.43

24.00

-0.57

-0.23

河南省

25.56

25.28

0.28

-0.46

华中

湖南省

28.76

28.30

0.46

1.49

湖北省

25.99

25.90

0.09

0.85

材料三:

2019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自2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涨,至今维持高位。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生猪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轮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这一轮自2017年,历经15个月,现在回暖了。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瘟疫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遍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到底养还是不养?》,2019年9月6日,新浪网)


【注】①猪周期: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济现象。“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1.下列不属于导致近期猪肉价格“紧平衡”现象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囤积居奇、串通涨价。
B.受当地群众消费习惯影响,区域猪肉消费量比较高。
C.猪肉价格下降时期结束,“猪周期”来到上升通道。
D.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养猪农户不敢养,生猪供应紧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交通运输部关于“绿色通道”政策的恢复执行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
3.假如你是某集生猪养殖、猪肉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牧业集团的负责人,在当前生猪养殖不景气、猪肉价格上涨的背景之下,你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若是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乡愁,回答可能是这样:乡愁是对于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是对家园未来的期望。乡愁一定与我们每个人的故乡相关。故乡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也是通常所谓的父母之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在这个文化和精神的家园里,我们感觉到了真实的自我,得到了一种身份。以这种身份存在,我们心安理得、自在逍遥。

《说文解字》云:者,也,从心。的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当人们的心灵之家遭遇变故、文化受到破坏时,人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惆怅、失落的情绪。离别的黯然神伤,团聚的归根之乐,侨居的怀念之思……这些具体的怀念,根植于内心。它们在人们内心真情呈现,于是便有了乡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之所以能触动大家,让大家感受深刻,是因为旧时北京的城南,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般地展现出它独有的风采,并且其中蕴含着林海音浓浓的乡愁。

通常而言,对于乡、国,人们皆有一种眷恋。尤其游离于乡、国之外的游子,更是容易产生深切的怀乡之情。一个人若无内在怀乡的情愫,则眼前之物虽视之,却若无所视。只有在内心生起了怀乡的情愫,则于外在客观方面,如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方能于其中兴起怀乡之情!正因为乡愁根植于心,故能随感而发,引发回归精神家园的冲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愁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日渐式微。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随之破坏,引发人们浓浓的乡愁。城市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虽然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能安顿好人们的精神家园。所以乡愁中隐含了一种人们带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美学意义。

那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呢?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我们要有意识地加进人文的关怀,使人们的乡愁得到疏导。不能只服从社会市场的法则,只关注物质层面的富足,这样对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生命,会造成一种戕害。倘若城市化能与人的生命呈现、成长相关联,那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缓解人们的乡愁之苦。所以在城市化发展中,要赋予其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市环境之中,实现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这样,在不久的未来,既会有我国城市化的康庄大道的畅通,也会有人们内心深处乡情小路的延续。

(摘编自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材料二: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乡愁记忆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家乡变迁后人们感觉最失落的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乡生活和工作时,只有约30%的人选择了愿意

乡愁不能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普通的小城镇有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与转型创新发展机会,应立足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深度挖掘乡愁记忆要素,将乡愁记忆资源融入小城镇未来的总体布局中。

坚持守住底线,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守住乡愁的底线。保留好特色老街,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存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打造创新引擎,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模拟分析来详细制定距离、形态、流线、景观等相关规则,以期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将干扰乡愁的载体要素最小化。

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摘编自陆邵明《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让每个人能够感觉到真实的自我,得到身份,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B.乡愁在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它与外在的客观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受影响。
C.城市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精神心灵问题可以相应得到解决。
D.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不愿回乡,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他们对家乡已经没有感情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们的故乡有关系,呈现的是人们内心的真情,具体表现可能是追忆、留恋或缅怀。
B.从《说文解字》对“愁”的阐释来看,乡愁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寻找。
C.材料二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困境出发,指出要让乡愁记忆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D.在城镇化进程中,想要保证乡愁不沦为“乡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挖掘、守护乡村记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抛弃等现象,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乡愁。
B.在关注物质层面富足的同时,赋予城市化发展新的人文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就能消除人们的“乡愁”。
C.材料所述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是相通的。
D.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是祛除“乡痛”的一剂良药。
4.要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应遵循哪两个原则?
5.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9-10更新 | 1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 1亿次。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琅琅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     )
A.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
2020-05-19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立了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全球领先;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5万余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与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作物育种前沿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作物育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等方面,我国的品种研发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52个制种县市,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

(摘编自王祝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日报》2020112日)

材料二:

目前,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我国种子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与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诸如种源卡脖子,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高端品种的蔬菜种子以进口为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竞争导致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护乏力、共享机制不畅;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弱格局未根本改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严重脱节、院校企业研究各自为政问题;种业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种业管理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专人的三无状态;等等。

(摘编自熊争艳等《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新华社2021310日)

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涵盖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必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主要是五方面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要保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抓紧开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把这些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二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这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三是种业企业要强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包括整个种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主体。要遴选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要把基地水平提起来。这是种源保障的基础。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五是市场环境要优起来。这是种业创新的保障。净化种业市场,核心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

(摘编自《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证券报》20212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育成的5万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B.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不断进步,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等方面品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
C.目前,我国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D.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党和国家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构建我国种业创新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等为种源提供保障,须对其加强现代化建设,进而形成并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B.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对种质资源进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要做好相关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等基础性工作。
C.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既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又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当下在这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
D.种业企业是种业科技关键主体,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需要我们遴选并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使种业企业强起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3.以上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1-08-05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