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6 题号:97970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几何时,谈到国产手机,就意味着低端,同质化,没有创新,价格低廉,劣质,山寨……如果现在你还这样想,那么只能证明你孤陋寡闻了。国产品牌手机同样可以靠 创新,赢得赞誉与市场。

近日,一场接一场的手机产品发布会令公众目不暇接。在各品牌使出浑身解数抢占市场之时,新晋国产手机厂商——takee(钛客)另辟蹊径,在视觉显示等方面做起文章,研发世界上第一款移动设备集成的智能全息技术产品——“全息手机(takeel)”。

全息手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与“全息显示、隔空触控、人眼追踪”三项技术革新, 荣获 2015 美国“CES 创新奖”(全球最高水平的消费电子展)。此消息一经发布,不胫而走。这不仅引起市场关注,而且也让人看到全息技术的未来。

全息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技术。其再造出来的立体影像有利于珍贵艺术品资料的保存和收藏。拍摄时每一点都记录在全息片的任 何一点上,全息照片的景物立体感强,形象逼真。

全息手机实现了全息立体视觉效果。其采用个人数字全息技术,通过追踪人眼视觉位置,基于全息图像数据模型,根据人眼的视觉位置,计算出实际的全息图像。在通过特殊的指向性显示屏幕将左右眼的立体图像精准投射到视网膜中,从而使人感到身临其境,产生与实际环境几乎完全一样的全息立体视觉效果。用户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的 情况下,可直截观看 3D 视频,并且可以得到极好的立体视觉体验。

全息立体效果有别于普通3D效果。3D显示技术只是一种虚拟的立体成像技术,观察方式是固定面观测的,而全息成像是带有真实维度的成像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3D显示技术在多角度观测的画面是一样的,而全息立体效果在多角度观测的画面不一样,更为逼真。不同于裸眼3D的单一视角,全息成像意味着在摄像头捕捉人眼的范围内,各个角度看屏幕都是全息显示效果,配合视网膜分辨率的高清3D显示,接近现实观察体验。

全息手机还实现了人手可以在空气中以三维的方式与手机交互,即空中触控操作。在玩“水果忍者”游戏时,一个 360 度立体可见的西瓜被抛向空中,无需触碰屏幕,在空中便可通过手势“切西瓜”。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全息游戏中,玩家将借助空中互动技术,在全息立体的剧情中,更为真实地感受游戏情节。

全息技术在三个层面实现突破:其一,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获得符合人眼习惯的全息影像;其二,人手可以在空气中与信息终端交互,无需直接触摸;其三,信息终端的摄像头可以立体拍摄,获得自然空间任何真实物体的全面立体影像。长远看来,这将促使各类信息产品的升级,并在诸多行业产生连锁反应。以网络购物为例,在移动终端上,用户只需要手指翻转就可以看到任何角度的商品细节,彻底实现“网上检索—— 网上传输商品全息信息、场景模拟体验——线上支付购买”的全线上消费。

实际上,随着第一代全息手机的推出,全息终端产品如车载移动导航、家庭电视、全息投影、户外广告显示等都将陆续推向市场。其中涉及到的企业数量众多,仅 A 股上 市公司就多达 10 多家。如果将全息技术在游戏、教育、军事、电子商务、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包括在内,则涉及到数十个行业,上百家上市公司,数千家企业。

中国手机企业越来越懂得创新的重要性,更懂得如何去创新,也更懂得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创造自己的优势,抢占自己的市场。虽然全息技术的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链尚不完善,资源同样欠缺,信息终端仅能提供少量全息应用,但全息技术是 未来的发展潮流,值得所有人期待。

(取材于《经济日报全息技术助手机厂商突围》有改动)

链接材料 1

来自美国的最新消息:中国创造的全球首款 takee1 全息手机荣获 2015 美国 CES 创新大奖,成为全球仅有两家获奖企业之一(另一家是韩国三星)。藉此,手机产业“中国创造”登上世界舞台,标志着国产手机领域的创造能力获得国际认可。

链接材料 2

美国消费电子展,全称为“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英文名为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所以一般简称为 CES。该电子展历史悠久,是世界最大的消费类电子展。近年来,电脑、通讯及消费电子产业整合之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新式 3C 整合产品均以 CES 为试金石。该展成为批发商、连锁零售商、开发商及有关厂商等世界级买家采购的理想场所。也是中国电子业厂商开拓美国乃至美国周边国家市场,了解国际最新电子行业趋势,掌握电子行业最新动态的最佳管道。

(选自《环球网科技》)

1.结合文意,下列对“全息手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息手机(takee1)是世界首款移动设备集成的智能全息技术产品。
B.全息手机在全息显示、隔空触控、人眼追踪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
C.全息手机可产生与实际环境完全一样的视觉效果。
D.全息手机实现了人手在空气中以三维方式与手机进行交互的触控操作。
2.下列对文章及链接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手机荣获“CES 创新奖”标志着国产品牌手机依靠创新摆脱了低端、劣质、低廉 困境,赢得国际认可。
B.全息手机(takee1)的发布促使各类信息产品的升级,并在诸多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
C.手机企业只要掌握了全息技术,就能在未来的终端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D.未来我们可以在移动终端上,通过手指翻转查看商品细节,彻底实现全线上消费。
3.根据文章及链接材料内容,概括全息手机(takee1)成功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真题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题。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因此B.由于才能C.因为所以D.因为而且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6.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
2019-01-30更新 | 8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0%,突破了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⑧苏州、上海并非个案。已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进程指标显示,各地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在人流涌动的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超大城市的迅猛形成及发展演变,已然给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方言保存与曲艺保护带来了困难,敲响了警钟。
⑨这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使用,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却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建立在方言基础之上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的生存土壤;上海的本地方言,也是浦东说书与上海独脚戏等的文化植被。这种超大型城市发展人口流动的急剧加大和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作为日常交往语言的普通话一门独大,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完全普通话运用,使得就连本地的少年儿童也很少使用乃至干脆不会讲说本地方言了。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表演和传承、保护各地曲艺品种,便首先要面临类似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一样的本地方言的门槛。这种通行语稀释并替代方言的历史图景,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⑩为此,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拿出智慧,更加清醒地认识非遗保护的严峻形势,更加积极地应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即通过保护各地方言,来为传承好各地的曲艺培育“生态”,警惕“城镇化”切断非遗的“文脉”。
(选自2015年01月28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文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引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4.除保护方言外,你还能想到哪些保护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请写出两条。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镇化”为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B.普通话的推广运用不利于以方言为基础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C.不少城市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收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
D.面对着“新型城镇化”切断非遗“文脉”的现实,作者深表忧虑。
6.据多家媒体2015年1月27日报道,上海独脚戏通过春晚终审,如不出意外,将以普通话的形式首次登上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舞台。2月7日,又据多家媒体报道:春晚节目亮相,上海独脚戏意外出局。有人说,这次冲击春晚失利,代表南方曲艺即便改成普通话版本,也依然难以敲开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大门。你对“独脚戏以普通话的形式冲击春晚失利”有何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2016-11-1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同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者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2016-11-18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