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9925380
阅读下列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一官。昌期何如?”

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②在岐州,户口逃亡.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大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大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 “元忠为宰相,何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B.朕欲别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吏事   闲;空闲。D.昌宗从旁迫说 趣:催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尽/臣死不避
C.何效委巷小人之言/今其智反不能及
D.臣之罪/臣之壮,犹不如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材料二: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直书》)

【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
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
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
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
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
C.刘知几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
D.刘知几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5.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
2024-01-16更新 | 2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鄙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节选自《史记·封禅书》)

材料二:

(天监八年)春,上命诸儒草封禅仪,欲行之。许懋建议,以为:舜柴岱宗,是为巡狩。而郑引《孝经钩命决》云:‘封于太山,考绩柴燎:禅乎渠甫,刻石纪号。’此纬书之曲说,非正经之通义也。舜五载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为封禅,何其数也!又如管夷吾所说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镌文告成!夷吾又云:‘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禅。’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禅社首!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尝封太山,孙皓尝遣兼司空董朝至阳羡封禅国山,皆非盛德之事,不足为法。然则封禅之礼,皆道听所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古者祀天祭地,礼有常数,诚敬之道,尽此而备。至于封禅,非所闻。上嘉纳之,因推演懋议,称制旨以答请者,由是遂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车之会A三B而乘车之会C六D九E合F诸侯G一H匡天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谦称,与《齐桓晋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词义相同。
B.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与现代汉语中“然后”的用法相同。
D.敢,谦辞,自言冒昧之意,与《孔雀东南飞》“进止敢自专”中的“敢”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认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诸侯无一人敢违背,与以往三代受天命为帝王,并无差别,应有封禅的资格。
B.管仲例举了古代封禅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诸如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对比于如今并无祥瑞,反而蓬蒿杂草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出现于朝堂。
C.许懋认为舜在泰山砍柴,是为了巡狩。而郑玄说:“在泰山大祭,烧柴祭天把政绩报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记载年号。”这是纬书的曲说,不是经书的本意。
D.梁武帝表扬和采纳了许懋的意见,于是进一步推广了许懋的建议,作为圣旨回答请求封禅的人,因此便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些都说明许懋的劝谏是成功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
(2)盖齐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举怪物以屈之。
5.管仲和许懋都反对君王封禅,其理据有何不同?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龙朔二年,百济来犯。秋,熊津都督刘仁愿、方州刺史刘仁轨大破百济于熊津之东,拔真岘城。

龙朔三年,九月,戊午,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刘仁愿、刘仁轨既克真岘城,诏孙仁师将兵,浮海助之。百济王扶余丰南倭人以拒唐兵,仁师与仁愿、仁轨合兵,势大振。诸将以加林城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仁愿与新罗王金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济王丰脱身至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等帅众降,百济尽平,唯别帅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

诏刘仁轨将兵镇百济,召孙仁师、刘仁愿还。百济兵火之余,比屋凋残,僵尸满野。仁轨始命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途,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立唐社稷,颁正朔及庙讳,百济大悦,阖境各安其业。然后修屯田,储糗粮,训士卒,以图高丽。

刘仁愿至京师,上问之曰: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仁愿曰:此皆刘仁轨所为,非臣所及也。上悦,加仁轨六阶,正除带方州刺史,为筑第长安,厚赐其妻子,遣使赍玺书劳勉之。上官仪曰: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乘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B.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C.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D.加林险/固急攻则伤士卒/缓之则旷日持久/周留城/虏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诸城自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朔”是年号纪年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纪年法不同。
B.“引”意思是招来,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的“引”含义不同。
C.“间”意思是抄小路,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含义相同。
D.“筑第”意思是建造宅第,“第”与古代科举考试中“及第”的“第”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仁愿、刘仁轨攻克真岘城以后,与孙仁师会合,军队士气大振,但在下一步进攻目标上产生了分歧,最终众人采纳了刘仁轨的建议。
B.百济率先起兵进犯,唐兵在刘仁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于白江口大破敌军,百济王逃走,诸王子投降,除任存城外,百济全部平定。
C.唐高宗命令刘仁轨领兵镇守百济。战后的百济满目疮痍,刘仁轨在安抚百姓,大力恢复生产生活的同时,训练士卒,大举进攻高丽,
D.刘仁愿回京后,向高宗坦言刘仁轨的功绩,唐高宗听了非常高兴,给刘仁轨丰厚的赏赐。上官仪也赞美刘仁轨、刘仁愿两人皆是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轨与别将杜爽、扶余隆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2)卿在海东,前后奏事,皆合机宜,复有文理。卿本武人,何能如是?
5.请结合文本,简述刘仁轨的才干。
2023-11-05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