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1218791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矣B.哉C.乎D.欤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选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选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选段四: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⑤;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注: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②柔:怀柔,使归顺。③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④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⑤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1.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归顺
B.致知在格物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悌:惊骇、恐惧
D.博学之,问之                           审:详尽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天下可运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
B.壹是皆修身为本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D.敏于事而慎                       为之于未有,治之未乱
3.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
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
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
D.选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
6.《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选段,分析它们概念和观点的共同之处。
2022-10-17更新 | 1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莞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不见戚戚。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前遣之。”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开后嗣,来世,犹愈没世不寤者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喜色。吴起曰:“今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侯曰:“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退而有忧色。申公巫臣曰:‘君朝有忧色,何也?’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逮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国其几于亡矣,是以有忧色也。’庄王之所以忧,而君有喜色,何也?”武侯逡巡而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鲁君使宓子贱为单父宰,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鲁君之。至单父,使书,子贱从旁引其肘,书丑则怒之。欲好书则又引之,书者悲之,请辞而去。归告鲁君,鲁君曰:“子贱苦吾扰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无得擅征发单父,单父大治。

晋平公问于叔尚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尚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曰:“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

1.文中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断开。
诸侯[A]自[B]择师者[C]王[D]自[E]择友者[F]霸[G]足[H]己[I]而[J]群臣[K]莫之[L]逮者[M]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来世”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觉”字含义不同。
B.“而君独有喜色”与“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独”字含义相同。
C.“鲁君予之”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相同。
D.“桓公知衣而已”与“制芰荷以为衣兮”(《离骚》)两句中的“衣”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共王生病时召见令尹说,自己与莞苏相处不安却有所得,与申侯伯相处快乐却无所得,提出奖赏莞苏,放逐申侯伯。他去世后令尹依命行事。
B.魏武侯谋划事情恰当,群臣都比不上他,因而退朝时面带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面对相似的情况却能心忧国家来进行劝谏,魏武侯虚心接受。
C.子贱担任单父宰,请国君派给他两名擅长书写的人,在那两人书写时,子贱从旁拉他们的肘部导致字写得难看,书写的人很生气,告辞离去。
D.晋平公询问臣子,齐桓公怎么做到联合诸侯、匡正天下混乱局势。叔尚和师旷分别用做衣服和烹调食物打比方来回复,二人的结论不太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2023-06-12更新 | 1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④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悟已往之不(     )   (2)或孤舟(     )
(3)翳翳以将入(     )   (4)万物之得时(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感吾生行休   胡为乎遑遑欲何
B.请息交绝游   聊乘化归尽
C.复驾言兮   而人之所罕至
D.知来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
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有人认为《归去来兮辞》中“乐”的背后掩藏了作者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联系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加以分析。
2021-12-12更新 | 2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