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9 题号:9972412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2.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 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借以表达友人对母亲的孝养之情。
C.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
D.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添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9-02-17更新 | 8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今的时局形成对照,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B.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C.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望岳》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D.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9-09-30更新 | 11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晚年旅居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有品骨,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颌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表达了诗人感情。作者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抓雁的怜惘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06-11更新 | 2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