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代文化常识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难度:0.94 引用次数:86 题号:9987541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籍文献中,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会有特定的名称,如第一日为“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
B.古人名与字不同,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正如《礼记·檀弓上》所说“幼名、冠字,周道也”。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C.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二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D.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地支。
【知识点】 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 (0.94)
【推荐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2016-11-18更新 | 90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 (0.94)
【推荐2】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2020-03-25更新 | 79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 (0.94)
名校
【推荐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上古时代,通过姓区分不同的部族。夏、商、周三代,贵族男子称氏以区别贵贱,妇人称姓以区别婚姻。
B.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中国的节日主要来源于时令,比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节日就会形成相应的风俗,如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C.《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D.《氓》中的第 3、4 两章以抒情为主,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2020-06-07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