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株洲市一中2021届第一次模拟检测高考生物学科试题变式题20-22
山东 高三 专题练习 2024-04-08 1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分子与细胞

一、非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名校
1. 生态学家对某个相对封闭的岛屿上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乙和野兔的数量变化进跟踪研究,在最近的5年间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信息推测,乙生物与野兔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虚线表示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5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____,b~c段,野兔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出生率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死亡率。
(2)图乙中A是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D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流动。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2. 对于多数动物而言,单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是有限的,动物需要摄取多种食物以获得充足的能量和物质。水生植物中富含钠盐,但提供的能量较低;陆生植物可提供较高的能量,但几乎不含钠盐。驼鹿主要采食树叶和水生植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驼鹿形成了适应性觅食行为。回答下列问题:
(1)驼鹿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驼鹿采食水生植物同化的能量部分用于呼吸作用,部分用于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部分以储存在___________中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2)研究人员构建的驼鹿的觅食模型如图所示,直线a为最低能量限制,直线b为最大胃容量限制直线c为最低钠盐限制。驼鹿每天的陆生植物的取量为x3、水生植物的摄取量为y3,形成该适应性觅食行为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某些植物的成熟叶片会积累大量的生物碱或丹宁,生物碱会对驼鹿产生毒害作用,丹宁与植物蛋白结合后会使驼鹿难以消化和吸收。驼鹿常采食该植物的___________,以适应营养限制。
3. 如图是一个大型净水塘,塘的前部有吸附大颗粒的吸附基质,中部水面有固定化小球藻的圆柱浮床,小球藻可以吸收重金属离子,塘的后部生存着藻类、荷、芦苇、鱼、虾、蚌、水丝蚓(一种水中生活的蚯蚓),塘的底部为厚厚的河泥。科研小组对该人工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所示(能量单位:J/cm2·a,除表中所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略不计)。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

不同能量

生产者

植食鱼类

肉食鱼类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4.0

2.5

0.25

A

22.9

3.9

2.0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3.1

0.6

0.06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2.0

5.0

未被利用的能量

70.0

9.0

5.2

(1)大型净水塘的后部生存着鱼、虾、蚌等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______,流经该大型净水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A是指______,清除池塘中各种野生动物,扩大池塘的面积,则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填“降低”“增强”或“基本不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该大型净水塘中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图1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简图,I、Ⅱ、Ⅲ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三个营养级,括号中数值表示一年内的能量转化值(单位:106kJ/m2)。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正确表示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图1中应该补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
(2)若图1所示的湖泊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10000m2,则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_____×106kJ。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湖泊在受到轻度污染后,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通过______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写出图2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名校
5.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数量大大增加。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④过程所用的培养基均属于_____培养基。
(2)若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振荡培养的另一个目的是_____
(3)培养基灭菌后待平板凝固后,应倒置放在超净台上,目的是_____。设置⑥的目的是_____
(4)⑤→⑥采用单细胞挑取法,将所选菌种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此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杂菌污染(至少写出两点)。_____
(5)若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统计“目的菌”的数量,以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 mm3)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B,菌液稀释倍数为C,那么原菌液的菌群密度为_____个/mL。
(6)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免_____
非选择题-解答题 | 适中(0.65)
6. 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深海海域的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其中的深海放线菌,以期获得具有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欲筛选出深海放线菌进行研究,取1g沉积物样品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其目的是_____
(2)稀释后取菌液通过_____法接种到高氏一号(加数滴质量分数为10%的酚)培养基表面以获得单菌落,其接种工具的灭菌方法是_____。培养基中的酚能抑制细菌等杂菌的生长,而放线菌能在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3)紫色杆菌的紫色菌素(一种毒素,致死率高)能使培养基呈紫色,已知呋喃酮C30能明显抑制紫色菌素的产生。研究人员筛选出了放线菌菌株A,用甲醇将菌株A发酵产物提取后配制成溶液,对提取物能否抑制紫色菌素的产生进行了研究。
①将紫色杆菌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待菌液干燥后,将无菌圆纸片贴于培养基表面,按图1所示在滤纸片上滴加溶液,并得到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该实验以_____组为对照,通过比较A、B、C三组的_____可知提取物是否能抑制紫色菌素的产生。
   
②实验表明甲醇溶液不会影响紫色杆菌的繁殖,对培养基中A、B、C三组紫色杆菌的数量进行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深海放线菌A的提取物可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其优点是不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