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25 题号:12113218

材料一: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文艺工作者礼赞新时代,讴歌新生活。

《我和我的家乡》是国庆档口碑、票房第一的电影。它立足于当下呈现家乡变化,从揭示小人物故事的角度讲述了平民英雄对于家乡发展做出的贡献,将小人物命运与家乡巨变紧密相连。同时,“联合执导十单元短片”的创作模式与当下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的观影方式相关联,是适应市场与观众发展的一种创新。

《我和我的家乡》讲述了五个脱贫故事,有“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有“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有“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归根结底,讲述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故事。

故事一:望亲人之情,有了医保,看病不愁。
北京漂泊的异乡人----张北京,亲戚无钱医治甲状腺癌,她放弃了自己的买车计划,帮助亲戚治了病,等返回家乡时,被告知其亲戚已经买了医保,因为医保,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看病不再发愁。通过这个小故事,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看到了祖国对于城乡劳动人们的基本医疗保障。
故事二:外星人旅游经济。贵州的山水民族情
中秋之夜,贵州黔南距离中国天眼只有15公里的阿福村惊现神密UFO,刹那间轰动全国的同时,也给穷困的阿福村带来了旅游经济。随《再进科学》节目组的记者老唐和小秦,科学家董科学深入村中调查,逐渐揭开UFO的秘密。他讲的是贵州的青山绿水带你走进民族风情,体会党带领乡村人民改造家乡、走向幸福小康的共同愿望和奋斗历程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和我的家乡》创作成功的经验。

材料二:某同学应邀参加振兴乡村文化模拟论坛,拟以“文化繁荣,乡村才能振兴”为题,撰写一份发言稿提纲。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完发言稿提纲。

文化繁荣,乡村才能振兴
各位朋友:

振兴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对发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丰富文物质生活更能大大充盈村民的精神生活。

我国乡村众多,文化基础,民族背景,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进入新时代,为振兴乡村文化。我们需要                                                             


(2)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200字左右。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给教育界打了一支强心针,这无疑会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重视教育事並的发展?
2018-03-02更新 | 11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材料一: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但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的作品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有的作品搜奇猎艳,低级趣味;有的作品胡编乱造,粗制滥造;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顾一己悲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如此浮躁,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力作的。
(1)结合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谈谈你对材料中这些文化现象的认识。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对文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2)请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2016-12-12更新 | 232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旗渠,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十年辛苦,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奋战多年,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这条绵延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难题和全县干旱田地的灌溉问题。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年林县县委和人民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倾全县之力大干了起来,千人千双手,万人一条心,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干粮、自制水泥、自修设备,修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上级拨付资金仅占14.94%,林县人民群众自筹了85.060/。红旗渠工地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有81位干部群众为修渠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骄傲,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林州人民在数十年的创业与发展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弘扬光大红旗渠精神,丰富和发展红旗渠精神,使红旗渠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成为促进林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人民从修建红旗渠、发展建筑业,到向工业化和小康目标迈进,不断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使林州由一个封闭落后的贫困山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1)红旗渠精神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其艰苦奋斗、造福人民的精神本质永不过时.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红旗渠精神在促进林州发展中的作用。
(3)学校拟举办“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活动。请围绕该主题策划三项具体活动,并概括其活动意义。
2020-03-02更新 | 1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