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作用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19 题号:166730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8月2日美国国会议员不顾中方强烈反对,蓄意挑衅,窜访台湾。美方这一行径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导致台海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

材料一   我国古代“窜”Cuan字的繁体字书写体为“竄”,内含“鼠”字,常用于敌军、匪徒、野兽、老鼠等的窜逃、流窜,是个贬义词。“窜访”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统一、谴责和揭露民族分裂分子而新造的专用贬义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倾向性。“窜访”的字面意思是“流窜式访问”,其政治内涵可以理解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鼓吹、兜售其分裂主张而进行的非正义、不正当的访问。

材料二   国台办和国新办共同发布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政策和主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选择。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挟洋谋“独"没有出路,“以台制华”注定失败。任何人、任何势力妄想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大业,都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铸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运用“窜访"一词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谈谈对《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他人为中心”,“强调体验”,“开放、透明、分享”和“承担责任”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要素。
关于互联网思维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赞同者认为:
互联网思维将改变所有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意味着社会组织方式、企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都会发生本性的改变,最终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反对者认为:
互联网思维颠覆论应当适可而止。许多互联网公司只看到被颠覆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却忘记了业界还IBM、华为、格力等坚持做百年基业的企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互联网思维的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人们对互联网思维价值的认识差异。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发展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2016-11-26更新 | 448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智慧,制定和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举措,将指引承载春民伟大梦想的“中国号”巨轮,在世界激荡变革中乘风破浪,在民族复兴航程中行稳致远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十四五”规划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作用。
2021-01-26更新 | 14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雄关漫道,走出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走向更加美好的前景。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党中央毅然做出了发展我国尖端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决策。之后几十年,无数建设者和科学家舍小家顾大家,隐姓埋名,前赴后继,克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困难的保障条件,以坚毅顽强的航天精神,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辉煌。

材料二: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1959年,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开启了中国人独立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征程,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开始了载人航天的征程。时至今日,我国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形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6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弘扬航天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有哪些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3)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请为学校宣传航天精神提出两条建议。
2020-05-07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