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的作用 >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题型:复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6 题号:17912211

二、“江河战略”法治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2年9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该法是继长江保护法后,我国的第二部流域法、保护“母亲河”的专门法,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黄河流域,是指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这是从_____方面界定“黄河流域”这一概念。(     
A.内涵B.外延C.内涵和外延
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生态保护,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黄河保护立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这体现党的(     
A.作风建设B.政治领导C.思想领导D.组织领导
3.(多选)黄河保护法建立在对黄河流域基本问题逐步清晰的判断和发展蓝图日益完善的科学谋划之上,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并把保护黄河转化为自觉行动。这表明(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B.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推动全民守法弘扬法治精神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力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革新
4.(多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保护法”的制定旨在实现(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生态和经济效益统一
C.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D.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E.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多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摇篮。助力传承黄河文化,可以(     
A.策划红色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B.申报“晋陕大峡谷”世界自然遗产
C.吸引境外客源拓展国际旅游市场D.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博物馆
6.《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在黄河流域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污染环境、妨碍防洪安全、破坏文化遗产等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此处的侵权责任指,不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应适用(     
A.过错侵权责任B.过错推定责任C.无过错侵权责任
7.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着力推进立法任务,在制定“黄河保护法”过程中多次进行立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部法律的制定实施,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角度,谈谈你对该专家观点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复合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长征是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需要作出的抉择,这体现了________的方法论要求。
2.习近平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之所以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性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近年来在网络等媒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恶意剪裁历史或编造谎言,采用“戏说”“爆料”“揭秘”之类的手段,肆意歪曲长征历史,抹黑红军的英勇事迹。别有用心者还借题发挥,大肆炒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必须予以有力批驳,我们要还历史以真相,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永远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结合材料和原理链接,运用“意识”的相关内容,对于歪曲长征的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
(原理链接: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如实反映,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阻碍事物的发展。)
2023-11-24更新 | 58次组卷
复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三、弘扬法制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124日是第九个国家宪法日,124日至10日是上海市第三十四届宪法宣传周。期间,上海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主题,深入开展各项主体活动,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让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宪法主题元素遍及申城大街小巷,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2021年,上海发布《法治上海建设规划(2021-2025年)》,强调指出:“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法治上海建设各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这一要求体现的哲学道理是______
2.(多选)法律实施过程中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下列举措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是(     
A.承担职能,加强政务诚信的建设,治理政府失信行为
B.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C.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D.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3.(多选)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依法办理各类审判监督案件178万件;刑罚执行变更案件386万件;改判刑事案件1.1万件。各类执行变更或改判的案件比各类审判案件还多是为了(     
A.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公正司法
B.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法办事
C.实现有法可依,进行科学立法
4.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法治中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人民民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B.依法撤销与宪法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
C.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5.诞生于1979年的地方组织法,一直是关于我国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组织法也不断与时俱进,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的地方组织法修正,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组织法修改过程,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高校等各方意见;立法机关工作人员奔赴多地调研,倾听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声音,掌握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草案先后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在网上全文公布,共征求到1100多条社会公众意见……。

经过修改的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更是从内容上贯彻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代表表示:“我是一名基层干部,我对草案关于人大代表要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规定很有感触”;“草案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草案以立法形式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范围,释放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信号”,为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法律保障。


综合学科内容,请从“科学立法”的角度,论述此次地方组织法的修订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概括此次地方组织法的修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联系论题,形成总论点;
(2)理论论证中论题、总论点、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逻辑较准确、连贯、完整;
(3)概括地引用上述案例进行事实论证,以充分支持分论点;
(4)准确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
(5)建议论述篇幅限制在400字左右。
2023-02-06更新 | 73次组卷
复合题 | 适中 (0.65)
解题方法

【推荐3】擘画中国发展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对应的时间节点是(     
A.AB.BC.C
2.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上述论断属于(     
A.性质判断B.选言判断C.联言判断D.假言判断
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     
A.只有重视事物联系,整体推进,才能达成强国目标
B.只要重视量的积累,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中国梦想
C.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方能找到中国道路
4.(多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     
A.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B.通过初次分配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C.规范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D.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
5.(多选)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政府宏观调控可采用的经济手段有(     
A.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依法处理
B.对环保企业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
C.对环境治理新技术提供信贷支持
D.对高油耗重污染机动车强制限行
6.(多选)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解正确的是(     
A.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最佳发展模式
B.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实践提供了新方案
C.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D.为各国践行人民当家作主丰富了路径选择
7.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首次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现代化”的内涵有所扩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治理体系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结合材料,综合所学内容,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创和发展现代化道路的。
2023-04-16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