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4 题号:2131036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2310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法律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该法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聚焦保障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在规定面向全体公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并对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村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分别作出相应规定。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制定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确性。

材料二   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2023年“七一”期间,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延安革命纪念地、遵义会议会址、井冈山等著名红色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去“打卡”。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游于教”,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承载于其上的红色精神,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带来的精神震撼,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让更多年轻人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红色旅游已成为超越一般旅游业态的新业态,预计2023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万亿元。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发展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

材料三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奋斗不息,攀登科技高峰,终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建设覆盖十四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有机联结,密切协作,共同筑起了中国人的航天梦。

(3)运用辩证思维知识,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思维方法,要求思维方法和材料信息相对应。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专题协商会。有政协委员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形势依旧严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2017年,中国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系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
(3)班级召开“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主题班会,请围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2017-10-21更新 | 217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2009年4月25日,中国首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成功发射升空。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形成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又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道理。
2016-11-26更新 | 144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上,我们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众人。中国城市建设中的这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不知不觉”,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无畏”,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
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务实、内向、低调、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今天,不少城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文化内涵的城市精神,才会是丰富而坚实的,对外才能树立形象,对内方能凝聚人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
(1)结合材料,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对“一个城市需要有城市精神”的认识。
(2)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如何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2018-04-2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