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3218647
事例一:十月秋风里,我国科学界两位大师——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和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相继逝世,双星陨落,给我国科学界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为国家争气!”这就是贝老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后的遗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激励着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从两位科学巨匠身上,我们看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事例二: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密切跟踪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并向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建言。钱老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我今年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事例三:曾有不少人希望给钱学森写传记,都被他拒绝了,对于别人给他的赞誉,他总是说“我不敢当。”
(1)回答事例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2)依据事例二,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钱老忧虑的原因?
(3)上述事例三,对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有何启迪?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观展览馆,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蕴;在开学典礼上升国旗、奏国歌,向伟大祖国庄严致 敬;走进军营,踏正步、站军姿,感受保家卫国的激情……9月,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开学季 一个响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在9月开学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由。
2019-11-25更新 | 77次组卷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 适中 (0.65)
【推荐2】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哈佛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同时,爱做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在我国,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虚化和边缘化。在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劳”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短板。国家教育部2016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置于实践创新素养的首要方面,重点要求: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应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劳动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使学生内心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成功实现这一转变。
(3)某班同学就“学习重要还是劳动重要”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2018-01-21更新 | 103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 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垒方位融八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教 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 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 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 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 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材料关于《关于实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教育,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重视教育的原因。
2018-01-31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