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9 题号:615906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凡事大家商量着来,保持开放、透明,追求互利、共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与任何人对抗的原则。此次金转峰会,中国提出 “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尽显中华之大气与开放。此次金砖峰会中,中国创造性地举办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提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愿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相互对接,是开放包容理念的延续。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随着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全球治理贡献的增多,被陆续写进联合国决议文件,成为彰显东方智慧的联合国官方词汇,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指导原则,旨在尊重个性发展,同时寻求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在“联合国系统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议题下,第71届联大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本着合作共赢精神,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在此次峰会上展现“开放包容”理念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揭示“共商、共建、共享”蕴含的哲学智慧。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中国戏曲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材料二: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艺术面临活力不足、剧种减少、人才断档、市场萎缩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确立了由政府扶持戏曲事业的方针,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是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如何推动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2020-09-07更新 | 27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材料   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古老的中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抗疫的利器。在西药没有特效药,疫苗还没有研发出来的时期,源自《伤寒杂病论》古方的“清肺排毒汤”等经典方剂被广泛用于临床一线救治,取得了巨大成效。

中医药很好地给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提升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中华瑰宝。中医饱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具有独到的内涵特质、思辨哲理,充分彰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内在生存理念:蕴含着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仁者爱人”等核心思想理念与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医注重“整体观”与“辩证论治”结合,在治法上,阴阳互补,标本兼治,有重剂起沉疴“直捣黄龙”的“霸道”之治,也有“四两拨千斤”的“王道”之治,更有权衡脏腑相关,“围魏救赵”的兵法思维。这些思想理念在我国抗击疫情起了很大作用。中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世界医药文化的珍宝,为促进中西文明的对话提供了一扇窗户。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国外中医西医医学专家积极交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组合拳打出了1+1>2的效果。医学发展到今天,事实证明中西医的和谐互补,会收获最好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中医药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彰显的当代价值,并就如何加强中医与西医更好结合提两条文化建议。
2021-12-20更新 | 421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2021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日。65年来,航天事业成就瞩目,“神舟”“北斗”“嫦娥”“天问”……中国航天在给航天器起名上多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有关,每个名字背后都有深层含义,透过这些名字可以感受到大国重器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名字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名篇《天问》。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在中国古代,火星因为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被称为“荧惑”,是战争与灾难的象征。今年5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祝融号”火星探测车拍摄的首张火星照片,揭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从古代“荧惑”到当代“天问”探测,中国人对火星的探索持续千年。



(1)请对“天问”“祝融”等航天器的中国式浪漫命名进行文化解读。
(2)从古代视“荧惑”为灾星到当代“天问”探测火星,请运用“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不断发展?
2022-01-08更新 | 2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