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政治综合库 > 哲学与文化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与生活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的特点
题型: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636899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脱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劳动人民实践基础上,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随后生产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又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并逐渐衍生出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等习俗活动。近年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和信仰的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体味文化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和人的关系的。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1937年12月13目,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南京之痛,国之痛。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目,中国迎来第四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牢记历史,捍卫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行就意味着重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久久不绝,引人深思。这一年,“铭记”写在很多人心里。“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回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并运用文化的特点的知识对怎样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牢记历史,铭记国之痛”提2点建议。

材料二: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9年3月,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成为首个G7集团成员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卢森堡、牙买加也相继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国与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5年来,正是“一带一路”这种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特质,为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风格,是东西方文化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2019-10-23更新 | 190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古人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天气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把两节气相交之日确定为“节日”,如清明、冬至等。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传统节日,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是古人的“农事历”。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节日的产生如何体现中国古人的能动性?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2017-05-10更新 | 126次组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他乡,承载着扬帆起航的梦想。他乡很精彩,年轻人怀揣希望背上行囊。故乡,是游子午夜梦回的地方。熟悉的乡音,总是在不停地召唤游子。起初,他乡是他乡,故乡是故乡。日久虽乡音无改,但他乡亦成吾乡。两鬓苍苍,益思故乡。池塘里的水不再清澈,洗衣的棒槌声不再响起;河边的小木桥不再吱吱呀呀,新修的桥面上车流滚滚…… 物非人亦非,这还是曾经的故乡?故乡,游子离开后便总也回不去的地方。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日久乡音未改,他乡亦成吾乡”和“故乡,游子离开后便总也回不去的地方”的认识。
2019-12-24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