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周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河南 高三 模拟预测 2024-05-26 1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 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 秦代户籍、户人与家口的身份信息及奴婢分五项书写。西汉时期,填写户籍时还要求单身人员填写单身的时间和原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戍边和长期野外劳作之人,在填写户籍时,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情况。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基层组织构建日益完善
C.赋税征收项目增多D.户籍制度更为细致严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下表所示为唐代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况统计。这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入仕总人数为287人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有84人。其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
为相总人数12人1人门荫入仕,3人入仕途径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A.士族仍旧把持国家大权B.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
C.官僚队伍素养明显提高D.科举取士日益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B.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D.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纷纷兴办女学,甚至曾出现“兴女学”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女性(     
A.社会价值受到关注B.以追求知识为时尚
C.热衷爱国救亡运动D.竞相接受西方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6. 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创办大批中小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各抗日根据地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如夜校、冬学、识字班(组)、读报组和剧团等有了很大发展。这些活动(     
A.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B.旨在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C.以密切军民关系为宗旨D.根除了根据地的陈规陋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下图所示为“一五”计划时期的宣传画《把粮食卖给国家》。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展现人民公社农业大丰收场面B.期盼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C.号召农民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D.歌颂政府惠农政策成效卓著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自我约束”,即一个人自身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习俗和道德原则。它规定了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对神明的敬畏、对国王的忠诚、对长辈的尊重、对子女的慈爱、对邻里的友善等。这些原则(     
A.注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B.旨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要求人们遵循纲常伦理D.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9. 1789年7月,法国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1791年9月宪法生效。该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的特点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注重捍卫既有的革命成果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政府主要关注农业、贸易和外交事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不仅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还注重保障劳工权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社会问题B.政府不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工业化进程提高了行政效能D.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据图可知,拉美独立运动(     

A.南北有统一的领导和组织B.范围广且改变拉美政治版图
C.目标明确且实现完全独立D.与北美的独立战争完全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流动范围覆盖全球,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文化互动网络。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及广播等媒介的传播几乎达到了全球同步。这说明(     
A.世界文化传播方式受科技发展影响B.信息技术革命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C.新媒体主导着区域间文化传播网络D.科学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有多方面内容。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颜渊》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梁惠王下》中最早提出“忧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大略》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写了《民可畏论》,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呈现出新的气息。王韬提出:“故今日我国之急务,其先在治民,其次在治兵,而总其纲领,则在储材。诚以有形之仿效,固不如无形之鼓舞也;局厂之炉锤,固不如人心之机器也。”“治民之要,在乎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志而通之。”王韬认为中国取士的方法必须改变,取士之法不变则无法产生真正的人才,必须改革学校制度,重视实学和政学。他把西方的君民共治看作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中国要富强、要救贫,就必须开议院以通下情。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以王韬为例的思想史解读》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以民为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从同盟会成立乃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改组国民党,其理论和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他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比,王韬关于“民”的观念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三展示了孙中山将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三,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重要国际组织,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主要通过联合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断开放、积极进取、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如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多边军控和裁军条约,不断扩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力和财政支持,并且主办世界妇女大会。中国通过与联合国的全面合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国际环境,而且不断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力量,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得以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

——摘编自张贵洪《联合国是中国参与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全面合作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能够在联合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题型(共 15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2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1,3,4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中国近现代史
4
世界史
5
文化交流与传播
6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20.4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单题
30.4隋唐科举制单题
40.4小说与戏曲 单题
50.4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60.4敌后战场的抗战单题
70.65一五计划单题
80.4古巴比伦文明 单题
90.4法国大革命单题
100.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单题
110.4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单题
120.65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50.4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论述题
140.4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