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大千艺术学校2024届高三5月测试历史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5-26 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唐朝书法家怀素,草书独步天下,喜欢醉酒作书,追求超越的“物我同化”,从中获得内 心世界的自由。其佳作《自叙帖》展现了狂草风韵,纸张上笔墨挥洒,超凡脱俗,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由此可知唐朝(     )

怀素《自叙帖》部分
A.宗教哲学影响书法美学B.书法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C.主流思想渗透书法艺术D.书法风格折射时代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 元初的大德《南海志》记载:“广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而珍货之盛,亦倍于前志之所书者。”书中先列举了各种舶货,后记录了与广州有贸易往来的“诸蕃国”已有勿斯寓(埃及开罗)、层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宋元时期(     
A.造船技术的重大进步B.海上丝路得到拓展
C.政府重视外贸的发展D.广州外贸地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纷纷兴办女学,甚至曾出现“兴女学”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女性(     
A.社会价值受到关注B.以追求知识为时尚
C.热衷爱国救亡运动D.竞相接受西方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A.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B.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D.侧重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5. 下图是中古时期西欧农民耕种土地的绘画作品(现藏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图书馆)。该画体现了(     

A.西欧农业的耕种技术B.男耕女织的耕种模式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勤劳智慧的农民形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6. 1789年7月,法国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1791年9月宪法生效。该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的特点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注重捍卫既有的革命成果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7. 下表为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口构成情况的统计。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拉美地区 (     
西班牙移民后裔即土生白人欧印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印黑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
300万人500多万人近100万人约占当时拉美总人口的60%
A.遭到欧美列强瓜分B.独立运动规模大
C.经济长期发展缓慢D.文化呈现多元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媒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文化流动范围覆盖全球,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文化互动网络。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及广播等媒介的传播几乎达到了全球同步。这说明(     
A.世界文化传播方式受科技发展影响B.信息技术革命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C.新媒体主导着区域间文化传播网络D.科学理论创新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9. 下图是一份民国时期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正上方印有青天白日徽,其正文自右向左竖写,内容如下:“张泽民,年叁拾叁岁,男性,江西省武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图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铨叙局颁发此证B.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规范
C.甄别审查的措施非常严格D.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唐律规定:“殴伤见(现)受业师,加凡人二等,死者,斩”,并有《注》云:“谓伏膺儒业;而非私学者”。明清时期虽承袭唐宋之制,但删除“伏膺儒业”条,并补充道:“儒师终身如一。其余(百工技艺)学未成或易别业则不坐,如习业已成,罪亦与儒并科”。这一变化反映出(     
①儒学思想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②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理念
③司法实践助推法律条例优化   ④政府的社会思想控制得到强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1. 据下表内容可知,清代的仓储保障体系(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道御史上疏请令民捐米谷,官方修理常平仓贮存,以备荒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谕令各地方官劝谕百姓比户量力捐输,州县将输纳之姓名、数目登记于册,春夏借与乏食之民,秋收照数偿还,每岁收获以后,亦依此例奉行
雍正元年(1723年)谕令天下有司设立社仓。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贮之,以备乡里借贷,此即社仓之功能
A.有利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B.解决了清代的粮食问题
C.加重了偏远地区农民负担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2.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守李冰穿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一记载与成都附近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描绘的情景(盐井取卤用的起重设施、汲卤滑轮以及火井煮盐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印证。这些史料表明(     
A.汉代蜀郡井盐已供给全国市场B.秦汉时井盐的产量高规模大
C.汉代继承了秦国井盐生产工艺D.战国时期就已实现盐铁官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3. 在近代中国,发展受制约的城市因其城市工业的幼稚,无法吸纳进入城市的移民。以北京为例,在1930年上半年,近1300万人口中有80万市民仅有临时职业或无正当职业。流入城市的人口不能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取得市民的合法身份。这表明(     
A.近代中国的城市具有排外性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极其艰难
C.中国城市化落后于西方国家D.官僚资本企业不利于城市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有学者认为,希腊罗马文化后来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这三种文化分别是:西边的罗马 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汇融合,“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渐开始了。该学者旨在说明(     
A.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B.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中古西欧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D.文化传承是文化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5. 17~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英国社会出现了下午饮茶并配以少量进食的做法。至19世纪,该做法逐渐演变为讲究社会礼仪的“下午茶”:女士身着飘逸的茶袍、男士身着燕尾服;并有成套配器:茶壶、滤匙、小碟、茶杯、茶叶罐、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与茶匙、个人点心盘与沙漏、茶刀以及夹子等。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A.贸易扩大推动社会消费升级B.茶叶贸易加速茶文化大众化转型
C.英国的社会方式日益东方化D.文化伴随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6. 自15世纪起,英国各城市的教师开始被列入自由民的名册,与教士的身份逐渐分离。与此同时,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管理的城市学校也逐渐兴起,且这些学校多注重读写算的教学,以及一些职业和技术的培训。这一现象(     
A.引领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方向B.源于宗教神权统治的日益衰落
C.表明科学知识逐渐得到重视D.有利于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纵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统治者完全用行政命令去干涉经济活动,工商业受到官府的严酷控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压抑,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许多商人在发财后不是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投向旧式的土地经营。农民耕耘自食,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据优势,城乡间工农业商品经济的交流市场很小。统治者把外人来华贸易视为是“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据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阻碍明清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3)除上述史料之外,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题需说明史料类型+举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满洲,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1904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905514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

——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45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他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以金银作为储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纸币化的货币制度实践,确属人类货币史上的首创。元朝历代皇帝即位后,都要对蒙古军事贵族进行大规模的赏赐,这是一种源自蒙古汗国时代的传统,窝阔台汗就常用白银赏赐臣下。蒙古贵族还利用自身权势侵占了许多元朝官营的金银矿产,导致政府的金银税收锐减,正常途径的金银储备补充来源几近断绝。13世纪阿拉伯世界白银短缺,白银价格高昂,一时间集中在蒙古贵族手中的白银经“斡脱”商人之手大量地流向国外。元朝在征服南宋后,又进行了多次海外远征,巨额军费开支,无疑导致大规模的货币超发。

——摘编自李晓《元朝纸币制度的选择、运行与崩溃》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领导各苏区银行大力开展红色金融的各项建设。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发的《关于借贷暂行条例的决议》明确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高利贷形式的借贷,过去高利贷的契约完全宣布无效并焚毁之”。同时,召集私人股金创办合作社,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国家银行采取银本位制,发行国家货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章程》明确规定:“发行纸币,至少须有十分之三之现金……为现金准备”。贷款对象主要有公营企业、合作社和劳动人民,贷款用途只限于生产,不贷款用于纯消费。

——摘编自冷泠《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的实践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红色金融建设的作用。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试卷题型(共 20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6
材料分析题
3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中国近现代史
3
世界史
4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经济与社会生活
6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魏晋-隋唐)单题
20.8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30.4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40.4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单题
50.4西欧封建庄园单题
60.4法国大革命单题
70.65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单题
80.65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单题
90.4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单题
100.65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单题
110.4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单题
120.65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单题
130.65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单题
140.65文艺复兴   欧洲文化的形成单题
150.65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单题
160.65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0.65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80.65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90.65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三、论述题
200.4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