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4 题号:1003155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有哪些重要内容?
(3)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西方历程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阶段和主题
史料
史论
①1861~接轨
奕䜣:“窃维制造轮船,实中国自强要著。臣于闽浙总督任内请易购雇为制造,实以西洋各国恃其船炮,横行海上,每以其所有傲我所无,不得不师其长以制之。”
“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宗旨
②1898~变局
梁启超:“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谭嗣同:“革去故,鼎取新”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维新思想汇聚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
③1945~复兴
台儿庄一役,中央部队和原来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冯军和川军等部队,协力作战,以四比一的伤亡,歼灭了日本一个半师团。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材料二

成吉思汗陵自古就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一度企图破坏成吉思汗陵。蒋介石遂从蒙古沙王所请,交最高国防会议复议通过,于1939年办理移陵事宜。灵车曾抵米脂县城,中共中央代表前来祭奠,发表热情洋溢的祭文,号召五族一家,外抗强敌。这是一次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检阅,也是反对日寇侵略的大示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的三则史料和史论,哪个史论可以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近代中国“1861~接轨”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应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史实、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主题,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
2016-11-27更新 | 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提出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口号,说这是“圣人之道”,这两个口号既是他提倡务实的思想基础,也是他表达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顾炎武的务实学风表现在治学上则是坚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学问。顾炎武一生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音的小学,金石考古和舆地诗文之学,他研究这一切并非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所作为。为了“经世致用”,顾炎武还特别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的研究。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详细调查该地的各种情况,特别注意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经世致用”是嘉、道年间一种带有趋向性的思想文化动态,已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思潮,参与者相当广泛。如陶澍、林则徐、贺长龄等身为封疆大吏、督抚监司,勇于任事,通达时务,关心民寝,讲求水利、漕运、盐政诸大计;而一批沉抑闲衙或落拓在野的士人,则多熟悉朝章典故、天下利病,以经世自任。包世臣,由词章之学转向了经世之学;类自珍,初受学于外祖父段玉裁,究心音韵、考据,后病时势之艰,走向诋辟时政之途;魏源,早年习宋明理学后又研考据之学,复又因喜今文经学的活波思想形式而通经致用,以史地之长救民族危亡;张穆、徐松、何秋涛、沈垚等深通经世大略,无不留心边防舆地之学,成就斐然。上述诸人,其各属不同的学术流派,但都在时势造化下染上了不同程度的经世致用思想色彩。

——据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想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作用。
2021-09-25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些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摑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地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直至1906年,留学日本的学生数量达到13000人。留日的学生不仅把大量的和西方译著介绍到了中国,而且在一些关键的学科方面也借用了日语的一些术语,如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晚清的新教育体制和大多数教材都是模仿日本而设置的。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地理学的著作两部。并简要指出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0-06-27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