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0151983

吴运铎,全国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抗战时期,他克服简陋条件,建成我军第一个军械制造车间并首次制造出步枪、平射炮和枪榴弹;在只有8人的条件下,年产60万发子弹。他在研制与生产武器弹药过程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多项兵器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项专利权要卖给中国,他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研制这个东西。”他主动请战,只用了28天就攻克了这个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大笔经费。然而,使吴运铎声誉鹊起的是《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书中充满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俄、英、朝鲜等六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事实上吴运铎参加革命前连小学也没读完

——摘编自柳子《吴运锋:用忠诚和坚强书写人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运铎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吴运铎体现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爱新觉罗·善耆,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善耆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善耆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宣统三年

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总董。另外,善耆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光绪三十三年

善耆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耆的新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措施。

2018-01-23更新 | 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范仲淹(989-1052)苏州人,幼年丧父,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而更名朱说。知晓身世后,他远赴应天府求学苦读,1015年科举成功,在为官一方并食朝廷俸禄后,他迎回母亲供养并改回本名。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因旧海堤年久失修,海潮淹没良田,毁坏盐灶,危害百姓,他上书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1026年,工程最终完成。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应天府留守晏殊闻范仲淹之才,请他执掌应天府教席。在主持教务期间,他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力求矫正世风,严以律己,节操高尚。在其影响下,书院学风焕然一新。1028年,范仲淹奏请《上执政书》,请求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得到不少朝中大臣的褒扬和推举。同年,被宋仁宗招入京城。
范仲淹死后,朱熹说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据《宋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能被朝廷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后世褒扬范仲淹的理由。
2018-04-22更新 | 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曾祖李晓和祖父李超,“博涉经史”;父亲李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勤奋好学,尤长史学,晚年在家乡编写南北朝史,病逝时著述尚未完成。贞观三年,廷正式成为一名史官,在颜师古、孔颖达督导下编撰《隋书》。此外,他还参加过官修《五代史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延寿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两部正史一一《南史》和北史》的编纂工作。他把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四代史事编成《北史》,共232年;把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史事编成《南史》,共169年。他分别对北朝、南朝的人物、史事作归纳集中,两史的帝纪、后妃、宗室均依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他把补充史料的重点放在易为湮落”的“小说短书”上;他还纠正了南北分裂时期某些史书的种种狭隘偏见,力求实事求是地描述历史,不带狭隘的地域观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延寿编纂《南史》和《北史》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延寿《南史》和《北史》的史学特色。
2021-09-11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