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 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0225088

材料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1957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找到了打开肝庭禁区的钥匙。他实施了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歌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肿瘤切除手术,一步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吴孟超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我国培养一批又批医德高、医术精的肝胆外科人才。他倡导规范化医疗,不给病人重复做检查。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500万奖全,他却把奖金全部捐出。

——据《吴孟超,最美奋斗者》《吴孟超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孟超对新中国医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孟超先进事迹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表1

表1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见表2

表2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018-02-19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科技成就说明
196410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59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76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04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00310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2016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问世在全球超算500强中位列第一。
20168“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20175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提升了航空工业的工艺水平和制造能力,但发动机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20176“复兴号”列车中国高铁技术世界领先。至2019年底,高铁通车里程世界第一。
20196工信部向四大运营商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5G技术已经走到世界前列,截至目前,我国5G基站数量全球第一,但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发展科技的措施。
2021-02-24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留美中国学生任鸿隽、赵元任等,紧衣缩食,贡献各自学费,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科学》创刊号。这是中国首份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排版方式的刊物,国内第一次有了一本正式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的杂志。发刊词提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在中国率先发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并从‘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四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成为近代中国一份重要的科学主义宣言。在科学社成员的努力下,有关自然科学诸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国内。不仅如此,他们还抱着科学有益于人生、智识和道德的宗旨,将科学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价值植入那个时代的理想追求中。

——薛子燕《科学、史学、哲学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识的三重维度》

材料二   “可以说,‘科学’一词在中国的规范化、普及化,即始于《科学》月刊。”《科学》所阐述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坚实基础。民国时期,《科学》杂志的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以至于杂志因没钱而停刊过8个月。抗日战争时期,稿荒与经费困难齐齐出现,从第21卷第9、第10期开始两期合刊,勉力维持,继续为科学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愿意接办《科学》杂志,1951年5月《科学》突然宣告停刊,1957年7月,配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科学》第33卷第1期出版。1959年,反右形势恶化,成立了46年的中国科学社解散。冬去春来,复刊4年的《科学》再度停刊。直到1985年,停刊25载的《科学》重获生命。“第37卷第1期”的标注方法意味着这份杂志的命脉得以延续。复刊后的《科学》坚持“从整个根本入手”“求真致用并重”的办刊传统,注重“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学)艺(术)结合”,努力以“隔行能看懂,本行受启发”的高级科普风格,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理解求真的科学有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巨大功能的致用之理,逐步在刊物周围形成一个人数稳定上升的新一代读者群。

——摘编自文汇报《百年不孤独:<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科学》杂志创办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85年以来重获新生的《科学》杂志与创刊时相比有何传承与创新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杂志的百年挣扎与复兴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20-02-20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