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02621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轻视——黯淡的中国形象。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使中国形象一落千丈,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一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

斜视——被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中国人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1949年后,西方人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中国的形象一直处于一种似敌非敌的状态中。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遭到疫情的冲击,同时还要遭遇西方一些舆论的攻击。随着疫情在全球暴发,一些国际舆论忙于“甩锅”,借病毒来源和疫情产生祭出“中国责任论”“中国道歉论”“中国赔偿论”等论调。当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欧美多国疫情急转直下之时,这些舆论又开始质疑中国疫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似乎中国抗疫成果令人难以置信,有的舆论甚至把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称为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宣传”。这一波波的涉华负面舆论,不仅来自于西方一些政客,也来自于西方一些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随着全球疫情数据居高不下,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或将更加恶劣。

——人民日报海外网评《海外网评:疫情或加剧国际舆论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任选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中国某一个时期的“误读”加以阐释,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国际舆论不平衡”这一现象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以中外近现代史的一个事例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16-11-27更新 | 77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老师在进行《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较量”作为本课教学的价值立意,尝试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展开史学争鸣。

请以“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为视角,结合史实,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2016-11-27更新 | 211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上海高三历史教材第六课《思想潮流的演进》中有这样一段表述:“20世纪初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同情或支持孙中山的人越来越多,一批知识分子迅速觉醒。……尤其是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品,风行一时,广为传诵,对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期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请你阅读下列有关“苏报案”的四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报案”在晚清史上颇显奇特。这是以一国政府为原告,以本国国民为被告,在租界的中外联合审判机构会审公廨,由上海知县和英国领事一同审理的特殊官司。《苏报》创办于1896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原本平淡无奇,1900年该报被落职知县陈范购买,19035月,章士钊被聘为主笔,和主要作者章太炎、邹容等人大力宣扬“排满”、“革命”,乃一变而为晚清史上言论最为激烈的报纸。1903630日苏报案发生,章太炎等五人被捕,71日邹容投案,77日《苏报》馆被查封,清政府要求租界当局“引渡”苏报诸人未果,只得妥协。123日在公审会廨正式开庭审理。129日,参与审讯的中方官员汪瑶庭抢先宣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英国副领事以事先未与其商议且判刑过重为由,提出抗议,不承认中方官员单方面判决的效力。于是双方又求助于外交途径。在清政府与各国公使、领事、工部局交涉过程中,又发生了曾报道《中俄密约》的记者沈荩在刑部被杖毙之事,中外舆论哗然,使交涉急转直下。清政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草草结案。最后,1904521日会审公廨轻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两年,关押在英国人刚刚建成的提篮桥监狱。

                            ——《文化重审:晚清“苏报案” 种种疑问逐一揭晓》

材料二:被称为晚清第一文字狱的“苏报案”,当年曾在上海租界内会审七次。在清政府设立的最基层的法庭上,一向“文网高悬、草菅人命”的清政府既要当主审,又要当原告,还要看观审的洋人之脸色行事。被告则是手无寸铁却怀抱狂热理想的文弱书生。原、被告双方各请西洋律师,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与此同时,清政府与租界当局、租界当局与租界舆论之间的较量也在法庭之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租界外的中国知识界,情感更是复杂:既为列强粗暴践踏中国司法主权而愤慨,又为满清政府首次折戟文字狱而欢欣。通过“苏报案”的审理,《苏报》的反清革命思想为众多媒体热议,租界很快成为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习惯于屠杀言者的清政府从此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大施淫威了。                                                            

   ——《苏报案清廷强权颓然碰壁》

材料三:不以言治罪是租界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时的这次审判《字林西报》做了全程的跟踪报道,保留了完整的庭审实录。章太炎和邹容的辩护律师如此陈述:“我们都有权利,中国对此也不会否认,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思想,每个生活在文明国家的人都享有这个权利。我希望中国也应允许其国民享有这项权利,使自己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        

材料四:上海史研究学者,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卢汉超教授指出:“大家都到租界里来,因为租界有自由,而且有法律的保护。但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中国整个民族就是在非常尴尬的情况下挣扎,而且延续了差不多一百年。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

——材料三、四均摘自纪录片《外滩》第三集《城市之光》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租界当局当时坚持“苏报案”在租界审理的所谓的“法律依据”。
(2)材料四中的“他们”指的是谁?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具体说明“他们的确是造成了一个比中国其他绝大部分地方都更先进的一个城市”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报案”?
2020-03-04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