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81 题号:103029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
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
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锄、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
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
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
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
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
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
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
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来。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
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请回答:
⑴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
理由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⑶据材料三,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6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天文学为例,古代中国官方天文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制订历法和观测天象。在古代,历法是人民生存的指南,农田的耕种、收播要依照历法行事。历法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中国历代帝王登基都以颁布他的新历法作为其合理性的标志,如刘歆的“三统历”就是为王荠篡权而制定的;及崇拜祯改历等。观测天象主要用于为皇帝预测吉凶,以求奉天承运,行战争,平天下。这也就是古代中国历代都涌现出一些天文学家,总体人数比其它学科都多,而且天文学研究一持续进行;却没有产生出天文学体系的缘故。

一摘编自张建芳《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材料二在欧洲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宇宙结构理论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說”。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它符合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得到教会的支持,成为不容怀疑的理论。16世纪,哥白尼在研究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通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特别是对行星的观测,运用几何学,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天体几何结构。哥白尼用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的科学理论来解释行星的运转情况,这些新的发现集中体现在他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取得了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最辉煌的成就。哥白尼的理论不仅铺平了西方迈向近代天文学的路,而且开辟了整个人类自然科学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刚《简论中西古代天文学及其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西方天文学不同发展前途的原因

2018-02-13更新 | 1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营,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
2019-11-02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