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9 题号:10311274

材料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民战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民主政权建设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官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材料二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两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透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将其失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时期(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如何为“中国精神”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的论述,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在近代“中国精神”如何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举两例)
2019-03-27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612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的口号,我们的重心是抗日,请蒋出兵。……8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现在已不适合。其后,他又与张闻天等在一份电文中说:“继续停战议和和请蒋抗日的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并说若“遇到蒋介石部队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政策。”“一切统一战线的谈判,以忠诚态度出之。"

——摘编自张家康《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材料二   红军代表团到达西安的第二天,我就见到了他们。经历了9年的内战,也许有100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被杀,大量财富被消耗,大量军用物资被浪费。有些红军将领的家属,全家甚至全族被灭绝,他们的妻子和姊妹在通衢大道上被斩首。然而,当我和红军的政治领袖周恩来、参谋长叶剑英交谈时,我能感受到他们不是来寻求报复的,而是要为一个团结统一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摘编自【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内容及原因。
(2)提取材料二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01-29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
2016-11-27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