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03348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0世纪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机床厂,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时代


闻名全国的小岗村“生死状”

当时的流行语
1979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倒爷
1982年:下海
1984年:小平您好
1985年:教师节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9年:希望工程

深圳的广场


1980年,郭培基与妻子刘桂仙在他们的家中开办了北京首家私营饭店。两人只有一些桌子和椅子,且需要自己做饭。后来郭老先生回忆说:我们第一天用3.6元人民币买些蔬菜和鸭,然后赚到了大约50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米价
(千文/石)
1661323.358.75.50.963
1685332.472.75.30.539
1724533.680.06.70.575
17531651.483.119.91.012
17843283.289.836.61.412
18204799.295.050.5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

——(19804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并分析原因和影响。
2020-12-11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019-02-26更新 | 18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调整,如下: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