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的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05267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下半年, 中国全面抗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不仅没有实现,而且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造成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重重,政治动荡不安。8月23日,正当诺门坎事件(日苏之间的军事冲突)白热化之际,与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德国却同苏联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变化沉重打击了日本妄图“北进”苏联的企图。与此同时,苏联远东军与日本关东军的兵力比例为2.5:1,苏军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通过诺门坎的冲突,日本认为“要在技术、装备、机械化方面达到苏军水平至少还需要两年”。1940年6月,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在这种条件下,英法荷等国所属的东南亚殖民地,一时成了“无主”的“政治真空”地带。不久,日本开始放弃“北进”苏联,转而实施“南进”计划。1940年9月,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摘编自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放弃“北进’苏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实施“南进”计划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人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希特勒在20世纪30年代是怎样“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023-01-10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   太平洋战争(英语:Pacific War,日语: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盟军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影响至深,日本失去自1894年以来所有征服的土地,并受美军的军事管制,日后成了美国冷战的亚洲根据地。太平洋战争也造成了亚洲非殖民化与共产主义的传播,促使许多各地因而兴起独立运动或爆发战争。

                                                            ——摘自马骏 黎明著《日沉太平洋》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太平洋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太平洋战争对亚洲及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019-12-24更新 | 4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 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请回答:
(1)从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与议(国)会、内阁的关系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国)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2016-11-27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